几人到西山,不见西山趣。
车殆马复烦,但见西山树。
道人废机心,举足白云鹜。
飞步送高雁,决眦破沈雾。
刹多境屡陈,春去僧自住。
临流照两眸,吾我忽焉遇。
顾见黄金人,仰惭白日误。
高歌林樾表,天籁非小赋。
静者自有真,岂须聋耳寤。
一室吾所专,神往不在屦。
烟霞枕上得,丘壑胸中故。
君游洵云美,吾观幸忘谕。
京洛虽多尘,终不染缁素。
几人到西山,不见西山趣。
车殆马复烦,但见西山树。
道人废机心,举足白云鹜。
飞步送高雁,决眦破沈雾。
刹多境屡陈,春去僧自住。
临流照两眸,吾我忽焉遇。
顾见黄金人,仰惭白日误。
高歌林樾表,天籁非小赋。
静者自有真,岂须聋耳寤。
一室吾所专,神往不在屦。
烟霞枕上得,丘壑胸中故。
君游洵云美,吾观幸忘谕。
京洛虽多尘,终不染缁素。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沈一贯与友人成甫一同游览西山的体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西山的自然美景和宁静氛围。
首句“几人到西山,不见西山趣”,开篇即以疑问引出主题,暗示了西山之美并非轻易可得,需要真正用心去感受。接下来“车殆马复烦,但见西山树”两句,通过旅途的劳顿反衬出西山景色的静谧与独特,只余下满眼的西山树木,仿佛是大自然最纯粹的馈赠。
“道人废机心,举足白云鹜。飞步送高雁,决眦破沈雾”四句,进一步渲染了西山的神秘与超脱。道人(可能指隐士或修行之人)在西山中放下世俗杂念,与白云共舞,与高飞的大雁同行,甚至能穿透浓雾,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
“刹多境屡陈,春去僧自住”两句,描绘了西山四季变换中的恒久与宁静,即使春天过去,僧人依旧安居于此,体现了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共存。
“临流照两眸,吾我忽焉遇”表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时的自我反思,仿佛在清澈的溪流中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引发了对自我存在的深刻思考。
“顾见黄金人,仰惭白日误”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功名利禄的反省,看到“黄金人”(可能象征着世俗的诱惑)后,不禁对过去的时光感到后悔,意识到自己曾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高歌林樾表,天籁非小赋”两句,诗人以高亢的歌声回应自然界的和谐之声,表明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敬仰和赞美,认为这远非文字所能完全表达。
“静者自有真,岂须聋耳寤”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真实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和理解无需外界的干扰,而是源于内心的觉醒。
最后,“一室吾所专,神往不在屦。烟霞枕上得,丘壑胸中故”表达了诗人对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认为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安宁和平静,而非物质的拥有。
“君游洵云美,吾观幸忘谕”是对友人成甫此次旅行的赞美,并表示自己有幸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希望对方能从这次旅行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京洛虽多尘,终不染缁素”作为结语,对比了繁华喧嚣的都市生活与西山的宁静自然,强调了后者对于心灵的净化作用,表达了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