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丈风漪。霁光明处,花柳高低。
箫鼓声中,宝钗遥认,兰棹交驰。贪呆觑著帘儿。
不好价、伊家怎知。便是重来,真情厮向,难似当时。
千丈风漪。霁光明处,花柳高低。
箫鼓声中,宝钗遥认,兰棹交驰。贪呆觑著帘儿。
不好价、伊家怎知。便是重来,真情厮向,难似当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春日游船图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西湖之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致描述,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千丈风漪"一句,设定了整个画面的意境,给人一种广阔而又微妙的水面动态感。接下来的"霁光明处,花柳高低"则是对春日景色的细致描绘,霁光指的是雨后的阳光,透过薄云照耀,使得湖面的光线变得柔和而明亮,花柳在这光线的映照下显得生机勃勃,层次分明。
"箫鼓声中,宝钗遥认,兰棹交驰"这几句,则引入了听觉元素和人物活动。箫鼓的声音在春日的空气中回荡,使人联想到节庆或宴席的氛围,而宝钗与兰棹则是船上女郎的装饰和船桨的名称,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所处的场景是热闹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
"贪呆觑著帘儿。不好价、伊家怎知"这两句,诗人的情感开始流露。"贪呆"表达了一种贪婪和痴迷的心态,而"觑著帘儿"则是对这种心境的具体写照,诗人似乎不愿离开这个美好的场景。随后的"不好价、伊家怎知"则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种生活无法重回的无奈和留恋。
最后两句"便是重来,真情厮向,难似当时"更是诗人的深切感慨。即使能够再次回到这个地方,但那种真挚的情感与当时相比已经很难复制了,这不仅是对景色的怀念,更是对时光和情感的深刻反思。
总体而言,诗人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片段的珍惜和留恋,同时也表达了面对过往无法重来的无力与感慨。这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场心灵上的旅行。
买宅船桥住,情深得共论。
儿能学吴语,老念出齐门。
绿树阴行色,清江涨别痕。
邻人相过处,欢乐胜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