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秋风凄卫水,归舟一叶秋风里。
短发未梳眠乍起,三十里,快帆亦会归人意。
漫说东方饥欲死,白粮连舫趋燕市。
三老相逢作吴语,空索米,长安半是侏儒耳。
袅袅秋风凄卫水,归舟一叶秋风里。
短发未梳眠乍起,三十里,快帆亦会归人意。
漫说东方饥欲死,白粮连舫趋燕市。
三老相逢作吴语,空索米,长安半是侏儒耳。
这首《渔家傲·兴济道中》由明代诗人戴澳所作,描绘了秋日行舟于卫水之上的景象,以及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慨。
首句“袅袅秋风凄卫水”,以袅袅秋风起笔,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卫水在秋风的吹拂下显得格外宁静而略带悲凉。接着,“归舟一叶秋风里”进一步点明了诗人的行踪,一叶小舟在秋风中缓缓前行,仿佛是诗人孤独旅程的写照。
“短发未梳眠乍起,三十里,快帆亦会归人意。”这几句描绘了诗人在舟中短暂休息后的场景,虽未完全梳洗,但精神饱满,似乎对未来有所期待。三十里路程,快帆的疾行似乎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急切与希望。
“漫说东方饥欲死,白粮连舫趋燕市。”这两句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东方地区因饥荒而民不聊生的情景,白粮(指粮食)连舫(船只)赶往燕市(可能指北京),反映了当时粮食短缺、人民生活困苦的社会状况。
“三老相逢作吴语,空索米,长安半是侏儒耳。”最后两句通过三老相遇、交谈的场景,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底层人民的苦难。他们用吴语(可能是指南方方言)交流,却只能空谈求食,长安城中一半的人如同侏儒般生活艰难,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平等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现实批判,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也体现了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皓魄初升,澄晖已降,碧潭龙吐晶毬。
想曾逃秦殿,遍照庾楼。
应似此天清晕减,映银涛、万顷光流。
夜凉人静,凭高听、长笛韵悠悠。虽云瑶岛难求。
对千峰若雪,仿佛瀛洲。且衔杯独酌,漫赋悲秋。
架有缥缃常课子,又何须、搔首蹰踌。
年华暗换,何如团玉,今古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