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魄初升,澄晖已降,碧潭龙吐晶毬。
想曾逃秦殿,遍照庾楼。
应似此天清晕减,映银涛、万顷光流。
夜凉人静,凭高听、长笛韵悠悠。虽云瑶岛难求。
对千峰若雪,仿佛瀛洲。且衔杯独酌,漫赋悲秋。
架有缥缃常课子,又何须、搔首蹰踌。
年华暗换,何如团玉,今古长留。
皓魄初升,澄晖已降,碧潭龙吐晶毬。
想曾逃秦殿,遍照庾楼。
应似此天清晕减,映银涛、万顷光流。
夜凉人静,凭高听、长笛韵悠悠。虽云瑶岛难求。
对千峰若雪,仿佛瀛洲。且衔杯独酌,漫赋悲秋。
架有缥缃常课子,又何须、搔首蹰踌。
年华暗换,何如团玉,今古长留。
这首诗以月为题,描绘了月光洒落人间的壮丽景象。开篇“皓魄初升,澄晖已降”,以“皓魄”形容月之明亮,“澄晖”则描绘月光的清澈与柔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接着“碧潭龙吐晶毬”,运用比喻手法,将月比作从碧绿潭水中吐出的晶莹球体,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月的圆润与纯净。
“想曾逃秦殿,遍照庾楼”,通过想象月光穿越历史的长河,曾经在秦宫中隐匿,如今照亮庾楼,表达了月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接下来“应似此天清晕减,映银涛、万顷光流”,进一步描绘月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海面,如同天边晕染的色彩逐渐消散,展现出月光的温柔与广阔。
“夜凉人静,凭高听、长笛韵悠悠”,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和谐,人们在高处聆听悠扬的笛声,与月光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最后“虽云瑶岛难求。对千峰若雪,仿佛瀛洲”,将月光比作难以寻觅的瑶池仙境,与白雪覆盖的山峰相映成趣,仿佛置身于传说中的瀛洲仙境之中。
“且衔杯独酌,漫赋悲秋。架有缥缃常课子,又何须、搔首蹰踌”,诗人在此借酒抒怀,面对秋日的萧瑟,以诗文自娱,不需过多忧虑。最后“年华暗换,何如团玉,今古长留”,感慨时光易逝,但美好的事物可以永恒留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向往。
整首诗以月为线索,贯穿了自然美景、历史想象、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月光之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时间的深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