滟滟春波夹碧峰,佳时不负载郫筒。
全堤翠湿松围老,二月寒轻柳带松。
舒眺莫生今昔感,遨游同寄水云踪。
归筇避却从桥险,一任江声送小?。
滟滟春波夹碧峰,佳时不负载郫筒。
全堤翠湿松围老,二月寒轻柳带松。
舒眺莫生今昔感,遨游同寄水云踪。
归筇避却从桥险,一任江声送小?。
这首诗描绘了仲春时节,陈瑶光与李伯跻两位先生邀请诗人罗锜一同游览青云山的场景。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美景,通过“滟滟春波”、“碧峰”、“翠湿松”、“寒轻柳”等意象,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清新脱俗的画面。
首联“滟滟春波夹碧峰,佳时不负载郫筒”,开篇即点明了春日游览的主题,春水荡漾,碧峰环绕,正是出游的好时机,诗人乘坐着载有郫筒的小舟,享受着春日的美好时光。
颔联“全堤翠湿松围老,二月寒轻柳带松”,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景色。堤岸两旁,松树苍翠欲滴,仿佛被春雨浸润,显得更加茂盛;而二月的寒气虽轻,但柳枝却已抽出嫩绿的新芽,与松树相映成趣。
颈联“舒眺莫生今昔感,遨游同寄水云踪”,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与友人一同畅游于山水之间,寄托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尾联“归筇避却从桥险,一任江声送小?”,则描绘了诗人归途中的情景。他手持竹杖,避开险峻的桥梁,让江水的声音陪伴自己回到家中。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也暗示了他对生活简单、平和态度的坚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游山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情感与哲思的佳作。
旧居东皋上,左右俯荒村。
樵路前傍岭,田家遥对门。
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
馀霁荡川雾,新秋仍昼昏。
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
稼穑岂云倦,桑麻今正繁。
方求静者赏,偶与潜夫论。
鸡黍何必具,吾心知道尊。
离别那逢秋气悲,东林更作上方期。
共知客路浮云外,暂爱僧房坠叶时。
长江九派人归少,寒岭千重雁度迟。
借问浔阳在何处,每看潮落一相思。
神水华池便是丹,东西高下自相看。
劝君莫把凡铅弄,活计生涯便好捐。
铅则何妨本自铅,铅中何处觅神仙?
东西南北还丹了,争奈仙家不肯传。
同色同名合好音,亦能烁烁亦沉沉。
乾坤颠倒驱雷雨,龙跃安能出上阴?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
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
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
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
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
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