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锦如霞色,连春接夏开。
波红分影入,风好带香来。
得地依东阁,当阶奉上台。
浅深皆有态,次第暗相催。
满地愁英落,缘堤惜棹回。
芳浓濡雨露,明丽隔尘埃。
似著胭脂染,如经巧妇裁。
奈花无别计,只有酒残杯。
似锦如霞色,连春接夏开。
波红分影入,风好带香来。
得地依东阁,当阶奉上台。
浅深皆有态,次第暗相催。
满地愁英落,缘堤惜棹回。
芳浓濡雨露,明丽隔尘埃。
似著胭脂染,如经巧妇裁。
奈花无别计,只有酒残杯。
--
--
--
--
--
--
--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蔷薇花图景,色彩斑斓,香气扑鼻。"似锦如霞色"一句便开篇,以鲜明的笔触展现了蔷薇花的艳丽与层次感。随后的"连春接夏开"则暗示了蔷薇花的长期盛开,从春到夏,不间断地绽放着美丽。
"波红分影入,风好带香来"两句中,“波红”指的是水中的倒映,“分影入”形象地表达了花与水之间的亲密交流,而“风好带香来”则让人感受到蔷薇花在和风中传递着清新的香气。
"得地依东阁, 当阶奉上台"一段描绘了蔷薇花生长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它们似乎被特殊的场所所青睐,得以依附于东阁之下,甚至可以上达至高台之上。
接下来的"浅深皆有态,次第暗相催"则表明了蔷薇花在不同水深和空间中的生长态势,它们似乎有着各自的生长节奏,彼此间也形成了一种无声的促进作用。
"满地愁英落,缘堤惜棹回"一句带出了些许哀愁的情感,可能是在表达对逝去之美的留恋与不舍。"满地愁英落"形象地描绘了花瓣纷飞的景象,而"缘堤惜棹回"则是对这些即将凋零之物的珍视。
"芳浓濡雨露,明丽隔尘埃"这两句诗继续强调了蔷薇花在雨后更显得香气浓郁与清新脱俗。"濡雨露"指的是雨水滋润了花朵,使其更加鲜活,而"明丽隔尘埃"则形象地表达了蔷薇花即便在尘世之中,也能保持其纯净明丽的本质。
接下来的"似著胭脂染,如经巧妇裁"则将蔷薇花的美丽比喻为如同胭脂般的红润和巧妇精心裁剪的布匹,强调了它的色泽之鲜艳与形态之完美。
最后一句"奈花无别计,只有酒残杯"则流露出诗人对蔷薇花无法抗拒的赞美之情。面对如此美丽之物,诗人除了沉浸其中欣赏,便只能借助酒意来消解这份难以释怀的愁绪。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了蔷薇花香气与色彩的世界,是对自然美景的一种深情讴歌。
问学要根柢,文章忌雷同。
字求反切当,义用训诂通。
纵之逼论剑,收之入檀弓。
平生苦我心,不如作一农。
林间潇洒侯,川上赤鲩公。
姑从贤者乐,勿笑鄙夫空。
秋宵引佳月,暑昼追凉风。
如此了一生,我其塞上翁。
澹澹烟覆渚,呜呜角收声。
白毫万丈光,下注千山倾。
良夜三五时,玉楼十二城。
皇天老眼开,碧湛双瞳睛。
窥我读书窗,徘徊到天明。
风从树头来,挟我入太清。
飞萤转蒿丛,熠耀徒营营。
露气下庭宇,秀爽凌冠缨。
以兹无尽景,对此不平鸣。
不如使云遮,寂历忘吾情。
一叶黄时秋气清,三山转处大江横。
禽鱼自有亲人意,草木皆能识履声。
晴望高崖寻李愿,酒行半道致渊明。
将诗与结江山好,他日来游分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