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
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坦其腹。
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
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微风入江縠纹起,从臣告我游应止。
桥安舟险有名言,晓人何不当如是。
须臾风息日才辰,焦先望幸意已勤。
轻舟减从聊揽胜,不教警跸呼纷纭。
三诏祠边抚遗迹,瘗鹤碑侧寻残文。
交枝万树蔽白日,造极俯瞰干青云。
江声澎湃,山色氤氲。东西亘界,南北区分。
一条白水无断续,两岸青山相吐吞。
焦山之游不虚云,诗成用诏闻未闻。
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
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坦其腹。
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
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微风入江縠纹起,从臣告我游应止。
桥安舟险有名言,晓人何不当如是。
须臾风息日才辰,焦先望幸意已勤。
轻舟减从聊揽胜,不教警跸呼纷纭。
三诏祠边抚遗迹,瘗鹤碑侧寻残文。
交枝万树蔽白日,造极俯瞰干青云。
江声澎湃,山色氤氲。东西亘界,南北区分。
一条白水无断续,两岸青山相吐吞。
焦山之游不虚云,诗成用诏闻未闻。
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游焦山作歌》。诗中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游览焦山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遗迹的深厚情感。
首句“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将金山比作谢安,暗示了金山的雅致与高洁,如同谢安般令人向往。接着“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坦其腹”则将焦山比作王羲之,形象地描绘出焦山的宁静与自在,如同王羲之般坦荡洒脱。
接下来,“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表达了诗人对兄弟间不同风格的欣赏,以及对元方、季方两位历史人物的敬仰。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强调了自己对山水的独特见解,认为真正的美在于内心的感受而非表面的相似。
“微风入江縠纹起,从臣告我游应止”描绘了微风吹过江面,激起波纹的情景,同时也提醒随行的官员们适时停止游玩。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随行人员的关怀。
“桥安舟险有名言,晓人何不当如是”通过桥与舟的对比,引出了一条哲理:在面对困难时,应当像桥一样稳固,像舟一样灵活。这不仅是对旅行安全的提醒,也是对人生智慧的启示。
“须臾风息日才辰,焦先望幸意已勤”描述了短暂的平静之后,太阳初升的景象,预示着焦山将迎来新的希望与机遇。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焦山未来的美好期待。
“轻舟减从聊揽胜,不教警跸呼纷纭”体现了诗人追求简朴、远离喧嚣的生活态度,选择轻舟独游,享受宁静之美,避免了繁杂的官场事务。
“三诏祠边抚遗迹,瘗鹤碑侧寻残文”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尊重与探索,通过参观三诏祠,寻找瘗鹤碑上的残文,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交枝万树蔽白日,造极俯瞰干青云”描绘了焦山茂密的树木遮天蔽日,站在山顶俯瞰云海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壮阔。
最后,“江声澎湃,山色氤氲。东西亘界,南北区分。一条白水无断续,两岸青山相吐吞”总结了焦山的自然景观,江水奔腾,山色朦胧,东西界限分明,南北风光各异,白水连绵不断,青山相依相偎,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焦山之游不虚云,诗成用诏闻未闻”表达了诗人对这次焦山之行的满意与感慨,虽然诗已经完成,但似乎还有更多未被发现的美等待着被发现和传颂。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也蕴含了对历史文化的深思与敬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与感悟。
山僧有三印,更无增减剩。
觌面便相呈,能转凡成圣。
一印印空,日月星辰列下风。
一印印泥,头头物物显真机。
一印印水,捩转鱼龙头作尾。
三印分明体一同,看来非赤亦非红。
互换高低如不荐,青山依旧白云中。
南州一炬火,我归无所归。
六月下惊湍,一叶正复敧。
空城何所有,城阙双阖扉。遗氓四五辈,?眙虫鸟栖。
潭潭大都府,灰灭馀空基。
委重者谁子,汝实凡且卑。
蝼蚁轻民命,泥沙捐国赀。
犬狼肆噬齧,驱逐乃其宜。
胡为使群吠,如恶草蔓滋。
哀哉三万室,钟此百六期。
故居不可识,将是复疑非。
阶前手种花,自怜托根微。
露草相对泣,吟风作悲诗。
人言城门火,鱼祸自靡遗。
我亦无泪哭,且复一解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