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幽栖处,开门水一方。
寻诗撑野艇,论易集空堂。
白昼听蛙吹,青天数雁行。
岭头三百树,好写寄穷荒。
兄弟幽栖处,开门水一方。
寻诗撑野艇,论易集空堂。
白昼听蛙吹,青天数雁行。
岭头三百树,好写寄穷荒。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兄弟在幽静栖息地的生活场景,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首句“兄弟幽栖处,开门水一方”,开篇即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氛围,兄弟俩隐居于山水之间,推开房门便是清澈的水面,画面清雅而富有诗意。
接着,“寻诗撑野艇,论易集空堂”两句,进一步展现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雅趣。兄弟俩或乘着小船在湖中寻找灵感,或在空旷的厅堂里探讨《周易》,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自由。这种生活状态既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也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
“白昼听蛙吹,青天数雁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傍晚图景。白天,他们在户外聆听青蛙的鸣叫,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夜晚,仰望蓝天,数着南飞的大雁,思绪随着雁阵飘向远方。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季节变换的自然景观,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岭头三百树,好写寄穷荒”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他想象着在山岭之巅种植三百棵树,以此作为对远方兄弟的寄托,即使身处偏远之地,也能通过树木传达彼此的思念与关怀。这一细节既体现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也流露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隐逸生活中的日常情景,通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与兄弟间深厚情感的表达。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
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
寂莫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近郭城南山寺深,亭亭奇树出禅林。
结根幽壑不知岁,耸干摩天凡几寻。
翠色晚将岚气合,月光时有夜猿吟。
经行绿叶望成盖,宴坐黄花长满襟。
此木尝闻生豫章,今朝独秀在巴乡。
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
会待良工时一眄,应归法水作慈航。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
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
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
邃幕沈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
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