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题巴州光福寺楠木》全文
唐 / 史俊   形式: 古风

近郭城南山寺深,亭亭奇树出禅林。

结根幽壑不知岁,耸干摩天凡几寻。

翠色晚将岚气合,月光时有夜猿吟。

经行绿叶望成盖,宴坐黄花长满襟。

此木尝闻生豫章,今朝独秀在巴乡。

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

会待良工时一眄,应归法水作慈航。

(0)
注释
郭:外城,这里指城市的外围。
亭亭:形容树木挺拔。
禅林:佛教徒修行的树林,这里指寺庙。
幽壑:深谷。
凡几寻:大约有多高,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岚气:山间湿气或雾气。
宴坐:安静地坐着,常指修炼或冥想。
豫章:古代地名,今江西南昌一带,以产良木著称。
巴乡:指巴蜀地区,即今四川、重庆一带。
凌霜:不畏霜冻,形容坚韧。
作宇:建造房屋。
栋梁:房屋的主梁,比喻能担当重任的人。
良工:技艺高超的工匠。
法水:佛教术语,指佛法的教诲。
慈航:佛教用语,比喻指引人们脱离苦海的佛法。
翻译
靠近城市边缘的南山深处有一座寺庙,寺中矗立着一棵奇特的树。
它深深扎根在幽深的山谷中,无人知晓它的年龄,高耸入云的树干让人数不清有多少丈。
傍晚时分,翠绿的树叶与山间的雾气交融,月亮下偶尔传来夜晚猿猴的啼鸣。
人们在树下走过,绿叶如伞为他们遮阴,静坐时,黄色的花朵洒满了衣襟。
听说这种树木原本生长在豫章,如今却在这巴乡之地独领风骚。
它不畏严寒,与松柏争雄,自古以来就被赞誉为建筑的栋梁之材。
期待有高明的工匠能慧眼识珠,让它在佛法的海洋中成为渡人的慈航。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寺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和禅意的深刻感悟。

“近郭城南山寺深,亭亭奇树出禅林。”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幽深静谧的山寺之中,那里的古木参天,宛如亭亭,每一棵都像是从禅意中生长出来的。

“结根幽壑不知岁,耸干摩天凡几寻。”这两句诗强调了树木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它们深深扎根于幽静的山涧,不知年华流转,而它们高耸入云,似乎在探求天际之远。

“翠色晚将岚气合,月光时有夜猿吟。”这里描写了傍晚时分,那些绿色的树木与晚霞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同时,诗人还捕捉到了夜晚间或许传来的猿鸣声,为画面增添了一抹动感。

“经行绿叶望成盖,宴坐黄花长满襟。”诗中不仅有动态的描写,还有静态的享受。绿叶如织就的帷幕,而黄花则如同装饰一般散落在衣襟上,这是对自然美景的一种静心观赏。

“此木尝闻生豫章,今朝独秀在巴乡。”这两句诗表明这棵树曾经闻名于世,但如今它在巴蜀之地更显得特别的孤傲与卓越。

“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这里的“凌霜”暗示了树木坚韧不拔,即使是在严寒的雪霜中也不屈服。它们像是建筑中的栋梁一样,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最后,“会待良工时一眄,应归法水作慈航。”诗人希望等到巧手匠人的适当时刻,将这棵树打造成一艘船,在法定的水域中行驶,如同慈悲的舟楫一般。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寺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之情。

作者介绍

史俊
朝代:唐

生卒年不详。官监察御史,曾任巴州刺史。乾元元年(758)严武为巴州刺史时,作《题巴州光福寺楠木》诗,俊后刺巴州,追和一首。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〇。《舆地碑记目》卷四云:史俊《寄严侍御楠木》诗与严武诗,同在西龛寺。《全唐诗》仅录此诗。
猜你喜欢

蓺玉轩

短李江南秀,虬须让帝孙。

开怀仍好客,爱画复堪论。

蓺玉风烟外,蓝溪气象存。

他年多结绿,会看有乘轩。

(0)

寄陈季衍父子二绝·其一

珠霰瑶花糁暮天,乱侵酒盏洒吟笺。

须知望雪亭前客,不学袁安闭户眠。

(0)

余所居竹寺门外有溪流石桥汪履道过余必终日既去送至桥西履道诵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之句作十诗以见寄因和之·其四

吾庐亦何有,草屋八九间。

床头挂湿水,枕上见他山。

(0)

八境台

金弋百战古虔州,滚滚双江日夜流。

杯酒登台同极目,夕阳渔唱起沙鸥。

(0)

池上·其一

汲水添池池已深,小鱼无数乱浮沉。

绿萍荷叶皆凉冷,更有庭柯百尺阴。

(0)

狂犬

吾家有狂犬,其走如脱兔。

撑突盘盂翻,搜爬堂庑污。

逢人吠不止,鸡噪猫且怒。

固难在家庭,只可守村墅。

不见已半年,意谓少惩惧。

昨日至城东,摇尾喜若赴。

衔衣复抱膝,屡叱不肯去。

一跃数尺高,其强乃如故。

岂惟性则然,汝分亦天赋。

未闻有骅骝,蹄啮弃中路。

安敢携汝归,重令儿女怖。

(0)
诗词分类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美食
诗人
潘耒 郑梦周 张谓 陆容 陈人杰 许敬宗 刘铭传 范致虚 王士祯 赵令畤 徐陵 李九龄 杨炎正 孙星衍 赵葵 潘尼 谢道韫 武则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