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鸟有鸟名啄木,木中求食常不足。
偏啄邓林求一虫,虫孔未穿长觜秃。
木皮已穴虫在心,虫蚀木心根柢覆。
可怜树上百鸟儿,有时飞向新林宿。
有鸟有鸟名啄木,木中求食常不足。
偏啄邓林求一虫,虫孔未穿长觜秃。
木皮已穴虫在心,虫蚀木心根柢覆。
可怜树上百鸟儿,有时飞向新林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通过对一只啄木鸟寻找食物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界的残酷与生命的挣扎。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鸟儿的行为赋予了人类的情感,从而引发读者对于生存环境的深思。
首句“有鸟有鸟名啄木,木中求食常不足”点出了啄木鸟的生活窘境,它们在树木中寻找食物却往往难以满足需要,这既是对自然界食物链的一种描绘,也隐喻了人世间的困苦与不易。
“偏啄邓林求一虫,虫孔未穿长觜秃”则展示了鸟儿对食物的渴望和执着。尽管难度极大,但它仍旧坚持不懈,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木皮已穴虫在心,虫蚀木心根柢覆”一句,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树木与昆虫相互影响,生长与损害并存。
最后,“可怜树上百鸟儿,有时飞向新林宿”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些在树梢间挣扎求生的生命之美好感和同情。它们或许会因环境的变迁而不得不寻找新的栖息之地,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情景,也反映出生存竞争的无奈。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象丰富,通过对啄木鸟生活状态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自然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西风今日寒,细雨湿青嶂。
微江水渌波,大石牵舟上。
岸菊犹未芳,山木先后黄。
满滩圆石净,两岸鸣寒螀。
回舟暮色集,飒飒雨声急。
爱此云林幽,未信衣巾湿。
初为山水游,藉以驱离忧。
及此赏心尽,翻兹羁客愁。
来归向蓬茅,树黑风萧萧。
背壁青灯暗,山空夜寂寥。
城阴一径自深窈,花木成行菊绕篱。
细说当时经始事,梦回春草费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