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德施蕴蕴,蕴蕴如何。
不全不缺,莫知所贶。猗皇至圣兮,至俭至明。
化流瀛瀛,瀛瀛如何。不虢不赩,莫知其极。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德施蕴蕴,蕴蕴如何。
不全不缺,莫知所贶。猗皇至圣兮,至俭至明。
化流瀛瀛,瀛瀛如何。不虢不赩,莫知其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君主的理想形象,通过对“猗皇”的四次赞颂,展现了其至高无上的德行与智慧。每两句构成一个层次,从外在的德行为之施展开到内在的品质描述,再到德化的广泛流布和深不可测的境界。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这一句直接点出“猗皇”的神圣与至上的美好,同时赋予了“惠”和“仁”的特性,是理想君主应有的品质。
接着,“德施蕴蕴,蕴蕴如何。”通过重复“蕴蕴”来强调其德行的深远和无尽,如同滚滚江水,不知其终极。这里的“如何”表达了一种对君主德行难以衡量、不可思议的情感。
然后,“不全不缺,莫知所贶。”这句话传递出一种平衡与适中的理念,即使得君主的德行为没有过度也无所缺失,恰到好处。这里的“莫知”和前面的“如何”相呼应,都在强调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再下一句,“猗皇至俭至明。”又一次肯定了君主的圣明与节俭,这里的“至俭”突显出理想中的节约自持,反映了一种高尚的品质要求。
紧接着,“化流瀛瀛,瀛瀛如何。”这里的“化流”形象强烈,表达了君主德行如同江河般广泛地流传开去,而“瀛瀛如何”又一次体现了对这种德行为深远影响难以言说的赞叹。
最后,“不虢不赩,莫知其极。”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君主德行的无边际,无论是外在表现还是内在品质,都达到了无法衡量的境界。这里的“莫知”与前文呼应,再一次突出了对君主德行为高不可攀的敬畏。
这首诗通过反复使用“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等词汇,以及“蕴蕴如何”、“瀛瀛如何”、“莫知所贶”、“莫知其极”的重复与呼应,营造出一种崇高、神圣不可企及的氛围。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在强调君主德行的完美无瑕和超凡脱俗,这种赞颂手法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学中对理想君主形象的一种典型塑造。
家具一车轻,囊书与短檠。
吏多难别意,人有去官情。
帆影江沉寺,箫声月到城。
竹西寻旧业,烟雨绿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