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二风诗十篇.治风诗五篇·其一至仁》
《二风诗十篇.治风诗五篇·其一至仁》全文
唐 / 元结   形式: 四言诗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德施蕴蕴,蕴蕴如何。

不全不缺,莫知所贶。猗皇至圣兮,至俭至明。

化流瀛瀛,瀛瀛如何。不虢不赩,莫知其极。

(0)
翻译
赞颂那无比神圣的君王,他拥有极致的慈爱与仁德。美德如泉涌般遍布,这恩泽究竟多么深远。
他没有丝毫的缺陷,无人能完全了解他的赐予。赞颂那无比神圣的君王,他极为节俭且英明。
他的教化如河水般流淌,这影响有多广泛呢。不倨傲也不炫耀,无人能测度他的极限。
注释
猗皇:对神圣君主的尊称,表达极高的敬意。
至圣:极其神圣。
至惠至仁:极其仁慈和仁爱。
德施:施以德政。
蕴蕴:形容德泽深广的样子。
不全不缺:没有任何缺失,完美无瑕。
莫知所贶:没有人能完全知道或衡量他所赐予的好处。
至俭至明:极为节俭且非常明智。
化流:教化流传。
瀛瀛:形容广泛传播的样子,如同水流遍地。
不虢不赩:不傲慢、不炫耀,'虢'通'傲','赩'为炫耀之意。
莫知其极:没有人能知道他的影响力或美德的极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君主的理想形象,通过对“猗皇”的四次赞颂,展现了其至高无上的德行与智慧。每两句构成一个层次,从外在的德行为之施展开到内在的品质描述,再到德化的广泛流布和深不可测的境界。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这一句直接点出“猗皇”的神圣与至上的美好,同时赋予了“惠”和“仁”的特性,是理想君主应有的品质。

接着,“德施蕴蕴,蕴蕴如何。”通过重复“蕴蕴”来强调其德行的深远和无尽,如同滚滚江水,不知其终极。这里的“如何”表达了一种对君主德行难以衡量、不可思议的情感。

然后,“不全不缺,莫知所贶。”这句话传递出一种平衡与适中的理念,即使得君主的德行为没有过度也无所缺失,恰到好处。这里的“莫知”和前面的“如何”相呼应,都在强调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再下一句,“猗皇至俭至明。”又一次肯定了君主的圣明与节俭,这里的“至俭”突显出理想中的节约自持,反映了一种高尚的品质要求。

紧接着,“化流瀛瀛,瀛瀛如何。”这里的“化流”形象强烈,表达了君主德行如同江河般广泛地流传开去,而“瀛瀛如何”又一次体现了对这种德行为深远影响难以言说的赞叹。

最后,“不虢不赩,莫知其极。”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君主德行的无边际,无论是外在表现还是内在品质,都达到了无法衡量的境界。这里的“莫知”与前文呼应,再一次突出了对君主德行为高不可攀的敬畏。

这首诗通过反复使用“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等词汇,以及“蕴蕴如何”、“瀛瀛如何”、“莫知所贶”、“莫知其极”的重复与呼应,营造出一种崇高、神圣不可企及的氛围。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在强调君主德行的完美无瑕和超凡脱俗,这种赞颂手法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学中对理想君主形象的一种典型塑造。

作者介绍
元结

元结
朝代:唐   字:次山   号:漫叟   籍贯:河南鲁山   生辰:719~772年

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浪士、漫郎,唐代道家学者。原籍河南(今河南洛阳),后迁鲁山(今河南鲁山县),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道家思想对元结影响深远。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
猜你喜欢

即景四首·其四

桃花杏花红白,蒲叶芷叶参差。

飞高飞下蝴蝶,行去行来鹭鸶。

(0)

赠婉素

同祀碧鸡神,丝萝又结姻。

文如谢道韫,书逼卫夫人。

冀缺终相敬,梁鸿不厌贫。

还能事荆布,归钓五湖滨。

(0)

早秋江墅晚步

秋前秋后十日雨,村北村南千顷麻。

晚渚芙蓉轻落片,午前粳稻细含花。

仙翁蜡屐高巾帻,溪女银钗小髻髽。

老我不知官府事,水边吟到日西斜。

(0)

送句容刘少府回扬州

家具一车轻,囊书与短檠。

吏多难别意,人有去官情。

帆影江沉寺,箫声月到城。

竹西寻旧业,烟雨绿芜生。

(0)

金华道中送郑邴文东归

柳絮飞飞共语离,尊前会面定何时。

交情冷淡孤衷在,世味辛酸两鬓知。

春水乱滩船下疾,晓风残月酒醒迟。

湖边鸥鹭休相笑,破箧无钱只有诗。

(0)

凤阳使还

拜陵初罢雪云晴,使者南还荷圣灵。

马上顿更新旧历,风前重数短长亭。

逢人问俗谙伧语,到处寻源验水经。

却忆长干桥畔柳,归时应待眼青青。

(0)
诗词分类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美食
诗人
张籍 刘子翚 许景衡 上官婉儿 刘辰翁 易顺鼎 曾几 张之洞 周权 李清照 郑思肖 庾信 温庭筠 毛奇龄 汪广洋 孟浩然 陶益 赵佶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