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石人何在,孤城气逼秋。
郊原禾黍尽,愁上稻孙楼。
拜石人何在,孤城气逼秋。
郊原禾黍尽,愁上稻孙楼。
这首诗描绘了稻孙楼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秋意和历史的沧桑感。
首句“拜石人何在”,以问句形式引出,仿佛在询问那些曾经在此留下足迹的人们如今何处可寻,营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时间的流逝感。
“孤城气逼秋”一句,点明了地点——一座孤独的古城,在秋天的氛围中显得更加寂寥。这里的“气逼秋”不仅指天气的寒冷,更暗示着一种深沉而凝重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季节更迭带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变换,更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
接下来,“郊原禾黍尽”描绘了广阔的郊野上,庄稼已经收割完毕,一片荒凉景象。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也隐含了对丰收后的空旷与宁静的感慨,以及对土地与劳动的尊重与怀念。
最后,“愁上稻孙楼”将情感推向高潮。稻孙楼,作为诗中的主要意象,承载了诗人的情感与思绪。登上这座楼阁,面对满目萧瑟的景象,诗人不禁生发出深深的愁绪。这愁绪不仅仅是对眼前景象的感慨,更是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无奈与哀叹。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与思考的世界,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诗人对历史、自然、人生深刻的感悟与思考。
生逢尧舜仁,得作岭海游。
虽怀跫然喜,岂免跕堕忧。
暮雨侵重膇,晓烟腾郁攸。
朝盘见蜜唧,夜枕闻鸺鹠。
几欲烹郁屈,固尝馔钩辀。
舌音渐獠变,面汗尝骍羞。
赖我存黄庭,有时仍丹丘。
目听不任耳,踵息殆废喉。
稍欣素月夜,遂度黄茅秋。
我兄清庙器,持节瘴海头。
萧然三家步,横此万斛舟。
人言得汉吏,天遣活楚囚。
惠然再过我,乐哉十日留。
但恨参语贤,忽潜九原幽。
万里倘同归,两鳏当对耰。
强歌非真达,何必师庄周。
高田生黄埃,下田生苍耳。
苍耳亦已无,更问麦有几。
蛟龙睡足亦解惭,二麦枯时雨如洗。
不知雨从何处来,但闻吕梁百步声如雷。
试上城南望城北,际天菽粟青成堆。
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半年不雨坐龙慵,共怨天公不怨龙。
今朝一雨聊自赎,龙神社鬼各言功。
无功日盗太仓谷,嗟我与龙同此责。
劝农使者不汝容,因君作诗先自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