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二合米,买得双鲤鱼。
渔人不争价,捧米仍欷歔。
试问何为者,水发鱼却多。
得鱼若不卖,柰此空腹何。
腹空犹自忍,征敛乱无据。
明日不得鱼,放船过淮去。
桃源二合米,买得双鲤鱼。
渔人不争价,捧米仍欷歔。
试问何为者,水发鱼却多。
得鱼若不卖,柰此空腹何。
腹空犹自忍,征敛乱无据。
明日不得鱼,放船过淮去。
这首诗描绘了桃源村中百姓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诗中的“桃源二合米,买得双鲤鱼”,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村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与日常劳作的场景。通过“渔人不争价,捧米仍欷歔”一句,诗人巧妙地展现了渔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无奈与辛酸,即使在买卖中也不愿斤斤计较,反而因能获得食物而感到欣慰。
接着,“试问何为者,水发鱼却多”这一句,引出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水灾导致鱼类增多,看似是自然界的馈赠,实则反映了人类社会中资源分配的不公与混乱。“得鱼若不卖,柰此空腹何”则进一步揭示了村民在面对生存困境时的矛盾与挣扎——即便得到了食物,也难以维持生计,因为必须将之卖出以换取其他生活必需品。
最后,“腹空犹自忍,征敛乱无据。明日不得鱼,放船过淮去”四句,表达了村民在面对苛捐杂税和自然灾害双重压力下的坚韧与无奈。他们虽忍受着饥饿,但仍坚持生活下去,对未来充满希望,即使明天无法捕到鱼,也要继续努力,寻找生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明代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抗争,以及他们在逆境中展现出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