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深汲赤砂清,活水轻涵玉树明。
葛令有丹成九转,何劳仙掌注金茎。
珊瑚深汲赤砂清,活水轻涵玉树明。
葛令有丹成九转,何劳仙掌注金茎。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珊瑚井景象,以珊瑚井为题,通过“深汲赤砂清”和“活水轻涵玉树明”这两句,展现了井水清澈、生机勃勃的自然之美。珊瑚井之水汲取自赤色的砂石之中,却依然清澈见底,仿佛活水轻轻滋养着井边的玉树,使得树木更加明亮。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赤砂与清水、玉树与明光相对比,营造出一种鲜明而和谐的画面感。
接下来,“葛令有丹成九转”一句,借用了古代传说中的葛洪炼丹的故事,暗示了珊瑚井中蕴含着神秘的力量或珍贵的资源,如同葛洪炼成的丹药一般,经过九次转化,具有非凡的价值。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添了神话色彩,使读者对珊瑚井产生了更多的遐想。
最后,“何劳仙掌注金茎”一句,以仙掌和金茎为喻,表达了对珊瑚井之水的赞美。仙掌象征着高洁与神圣,金茎则代表了尊贵与华美。诗人认为,珊瑚井的水无需借助仙掌注满金茎来彰显其价值,它本身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体现了诗人对珊瑚井水纯净、珍贵品质的高度认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珊瑚井的细腻描绘,结合神话传说的巧妙引用,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滁民带楚俗,下俚同巴音。
岁稔又时安,春来恣歌吟。
接臂转若环,聚首丛如林。
男女互相调,其词非奔淫。
修教不易俗,吾亦弗之禁。
夜阑尚未阕,其乐何愔愔。
用此散楚兵,子房谋计深。
乃知国家事,成败因人心。
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
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
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
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