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径才容步,过桥便到门。
藉峰作屏障,倚巘筑墙垣。
秋色来方稚,风声起欲轩。
既云含太古,底事未忘言。
仄径才容步,过桥便到门。
藉峰作屏障,倚巘筑墙垣。
秋色来方稚,风声起欲轩。
既云含太古,底事未忘言。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隐匿于自然之中的山房,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独特的静谧与古朴之美。首句“仄径才容步,过桥便到门”描绘了通往山房的小径狭窄,仅能容一人步行,而过了小桥即到达山房的门扉,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隐秘幽深的氛围。
接着,“藉峰作屏障,倚巘筑墙垣”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山峰比喻为天然的屏障,巘(山峰)作为人工建筑的依托,形象地展示了山房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进行建造,既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又凸显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设计匠心。
“秋色来方稚,风声起欲轩”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房所在之地的季节特征和自然景观。秋季初至,万物尚处于生长的初期阶段,展现出一种清新、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微风吹过,不仅带来了凉爽,也带来了自然界的声音,仿佛整个山房都被赋予了生命,充满了活力。
最后,“既云含太古,底事未忘言”表达了对山房所蕴含的古老韵味和自然之美的赞叹。这里的“太古”不仅指远古时期,更象征着自然与时间的永恒,山房仿佛是与世隔绝的避世之所,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和谐。同时,诗人也借“未忘言”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似乎在说,即便是在这样的静谧之地,自然与人类的对话从未停止,每一片叶子、每一阵风都承载着故事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房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