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鸾出京师,慷慨歌五噫。
岂无济时心,升降与我违。
有来适吴中,舂粱救寒饥。
吴人皋伯通,舍之慰穷栖。
方志虽或除,此桥犹可稽。
伯鸾号逸民,佳传照绿绨。
伯通赖有此,庶几与之齐。
至今阊门外,两冢陪要离。
累累各高大,冥冥春草萋。
古者贤哲人,不计凤与鸡。
焜耀亦偶尔,埋没何凄兮。
出语贺两公,亦以昌吾诗。
伯鸾出京师,慷慨歌五噫。
岂无济时心,升降与我违。
有来适吴中,舂粱救寒饥。
吴人皋伯通,舍之慰穷栖。
方志虽或除,此桥犹可稽。
伯鸾号逸民,佳传照绿绨。
伯通赖有此,庶几与之齐。
至今阊门外,两冢陪要离。
累累各高大,冥冥春草萋。
古者贤哲人,不计凤与鸡。
焜耀亦偶尔,埋没何凄兮。
出语贺两公,亦以昌吾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文璞所作的《皋桥》,通过对伯鸾和皋伯通两位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贤德隐士的敬仰以及对人生荣辱无常的感慨。诗中的"伯鸾出京师,慷慨歌五噫",描绘了伯鸾在京都的激昂行为,他的济世之心与现实不符,随后他来到吴中,以实际行动帮助饥寒交迫的人们。皋伯通的慷慨接纳,使得伯鸾得以安身,尽管伯鸾后来名声显赫,但皋伯通的善举仍被后人铭记。
"此桥犹可稽",暗示了伯鸾的逸民之名与皋伯通的桥梁一样,成为历史的见证。诗人赞美伯鸾为"逸民",并将皋伯通的善行比作珍贵的绿绨(绿色丝织品,象征珍贵),希望后人能从中得到启发,与他们齐名。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将伯鸾与皋伯通的墓地与春秋时期的英雄要离相提并论,强调他们的高尚品质超越了世俗的成败,即使在身后也能与历史伟人共享哀荣。诗人借此表达对两位贤者的敬仰,并借题发挥,提升了自己的诗歌境界。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对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理解和感慨。
霜削风朘缊絮轻,忍能吊古上颓城。
穷途我辈俱相似,老态今年转可惊。
差喜有儿胜伯道,故知无婢效康成。
紫阳溪上馀茅屋,终与沙鸥不负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