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竹不问主,听松还对僧。
山中春欲暮,此兴复谁曾。
看竹不问主,听松还对僧。
山中春欲暮,此兴复谁曾。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邵宝所作的《题国英扇》。邵宝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在山中赏竹听松的画面,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
首句“看竹不问主”,诗人似乎在山林间漫步,目光被翠竹吸引,却无意于探寻竹子的所有者,这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纯粹欣赏,也暗含着对物我两忘境界的追求。接着,“听松还对僧”一句,诗人将视线转向了松树,耳边则是松涛与僧侣的对话,这种静谧和谐的场景,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融入了佛教文化的宁静与超脱。
“山中春欲暮”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春天即将过去,万物即将进入夏的生长周期,但在这短暂的春末,诗人却找到了一种永恒的美。“此兴复谁曾”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份独特体验的感慨,似乎在说,这样的乐趣与心境,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得到呢?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心灵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真谛的探索。邵宝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将自然景观与个人心境巧妙融合,使得读者在阅读之余,也能感受到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至人本无心,起灭因众缘。
化尽悲愿在,留形此台颠。
闻名与致敬,获福皆无前。
千年一钵水,宿疾几人痊。
骁雄兖州军,马步馀数千。
一呼可摧山,四合如垂天。
老幼十八村,顷刻理无全。
哀鸣寄香火,毁塔投其塼。
盛怒忽惊奔,如有所见然。
等观同一子,岂特此所怜。
我来已再见,童稚亦虔虔。
发火触暗室,青灯已娟妍。
始读壁间碑,妙力隐不传。
颇恨语未工,安得笔如椽。
归路云月黑,涛波隔长川。
溪翁停舟待,相唤声相连。
解缆风泊岸,中流水入船。
攲侧脚不停,竟脱蛟鱼涎。
兴坏如有待,适当使君贤。
定能选妙士,拂尘起熏烟。
昔承灵山嘱,早契少林禅。
丐我一片石,并刻维摩篇。
《礼武台坐化僧》【宋·陈师道】至人本无心,起灭因众缘。化尽悲愿在,留形此台颠。闻名与致敬,获福皆无前。千年一钵水,宿疾几人痊。骁雄兖州军,马步馀数千。一呼可摧山,四合如垂天。老幼十八村,顷刻理无全。哀鸣寄香火,毁塔投其塼。盛怒忽惊奔,如有所见然。等观同一子,岂特此所怜。我来已再见,童稚亦虔虔。发火触暗室,青灯已娟妍。始读壁间碑,妙力隐不传。颇恨语未工,安得笔如椽。归路云月黑,涛波隔长川。溪翁停舟待,相唤声相连。解缆风泊岸,中流水入船。攲侧脚不停,竟脱蛟鱼涎。兴坏如有待,适当使君贤。定能选妙士,拂尘起熏烟。昔承灵山嘱,早契少林禅。丐我一片石,并刻维摩篇。
https://shici.929r.com/shici/Mi8zDZimwy.html
追陪强韵愧难过,应接前闻觉未多。
盛礼每虚摩诘席,旧词犹可雪儿歌。
手开新径延徐步,眼趁高梧上碧萝。
风雨入怀泥满眼,时须好语涤烦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