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生在深山,额胡白,文胡斑。
竟日攫人充肠腹,樵采无敢出其间。
乃托巫咸,往诉山神。
山神怒责虎,上天好生虎食人。
猛虎俯首向神言,山南有鹿山北麋,爪牙不足卫其身。
朝游林莽,暮充鼎珍。虎若不食人,将久同鹿麋烹。
吁嗟,畏恶残善人情非,乃尚欲愚猛虎为。
猛虎生在深山,额胡白,文胡斑。
竟日攫人充肠腹,樵采无敢出其间。
乃托巫咸,往诉山神。
山神怒责虎,上天好生虎食人。
猛虎俯首向神言,山南有鹿山北麋,爪牙不足卫其身。
朝游林莽,暮充鼎珍。虎若不食人,将久同鹿麋烹。
吁嗟,畏恶残善人情非,乃尚欲愚猛虎为。
这首《猛虎行》由明代诗人李孙宸所作,以猛虎的视角,描绘了其生存环境的险恶与挣扎,以及对食物来源的无奈选择。诗中通过猛虎的自述,展现了其面对生存压力时的矛盾心理和对人类的复杂情感。
首句“猛虎生在深山”点明了猛虎的生存环境,暗示其生活不易。接着“额胡白,文胡斑”描绘了猛虎的外貌特征,增加了形象的生动性。随后,“竟日攫人充肠腹,樵采无敢出其间”揭示了猛虎为了生存不得不捕食人类的事实,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紧张关系。
猛虎诉诸于山神,请求保护,但山神的回答却充满了道德的约束:“上天好生虎食人。”这既是对猛虎行为的一种限制,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法则的遵循。猛虎在面对山神的责问时,表达了自身的困境:“山南有鹿山北麋,爪牙不足卫其身。朝游林莽,暮充鼎珍。”
最后,猛虎提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观点:“虎若不食人,将久同鹿麋烹。”这句话不仅反映了猛虎在生存压力下的无奈,也触及了人性与道德的深层次思考。诗中通过猛虎的口吻,探讨了生命与生存、善与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干预与责任。
整体而言,《猛虎行》通过寓言的手法,深刻地反映了自然界中生物生存的残酷现实,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诗中既有对生命尊严的尊重,也有对道德伦理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社会问题的深入洞察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