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虬挟泓玉,奥入百转湾。
向无长公诗,草木今何颜。
此山二百年,偃蹇客往还。
长风驾余舟,老人急开关。
逢迎欠高僧,喜有识面山。
平生癖幽壑,便合茅三间。
君命何敢留,归棹随赐还。
惭愧和光翁,笑指青童鬟。
双虬挟泓玉,奥入百转湾。
向无长公诗,草木今何颜。
此山二百年,偃蹇客往还。
长风驾余舟,老人急开关。
逢迎欠高僧,喜有识面山。
平生癖幽壑,便合茅三间。
君命何敢留,归棹随赐还。
惭愧和光翁,笑指青童鬟。
此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交织的画面,通过对峡山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情感流动。
"双虬挟泓玉,奥入百转湾。" 这两句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山川蜿蜒、曲折迷离的雄伟景象,"双虬"形容山势之奇险,而"奥入百转湾"则表达了水流之幽深曲折。
"向无长公诗,草木今何颜。" 这里借古人长公之诗,反思自然之美与时光的变迁,通过对景物颜色的提问,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万物更新的感慨。
"此山二百年,偃蹇客往还。" 此句则描绘出这座古老的山峰见证了两百年的沧桑变化,以及游人的来去匆匆,表达了一种历史的沉重和时光的流转。
"长风驾余舟,老人急开关。"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己乘坐的舟船与老人紧张开启水闸的情景并列,表现出一种急迫和从容的对比,也象征着生命力与时间流逝之间的较量。
"逢迎欠高僧,喜有识面山。" 诗中又描写了诗人在山中偶遇高僧,并因而感到欣慰之情,这不仅表达了对灵山妙境的向往,更透露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超越。
"平生癖幽壑,便合茅三间。" 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一生的爱好是隐居于深山之中,并愿意将自己的住所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君命何敢留,归棹随赐还。" 诗尾处,诗人表达了对君主命令的服从,以及将所受之恩惠带回故乡的情感,这既是对君王的一种礼节,也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归属和责任的认知。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流露、哲思沉淀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一首融合山水之美与人生思考的佳作。
彭侯惯法战,机锋吸西江。
衲子畏面目,望见投矛鏦。
丛林真一害,斯人喧此邦。
我虽耐矢石,貌抗心已降。
霜钟但摩挲,岂敢施微撞。
时来奋棘髯,剧谈对闲窗。
初见摇心树,久则摧幔幢。
遂使浇薄态,琢磨成敦厖。
吾志荷大法,君欲插手扛。
从来内外护,刘远名亦双。
斯道久破碎,百孔而千疮。
要当共补缀,追配能与庞。
招谤坐多谈,近稍遵寡语。
仰嗟浊恶世,友道终愧古。
君独淡无营,诵经如谷布。
见人作白眼,此意吾亦与。
十年云水间,所至每同处。
旧游虽陈迹,历历尚可数。
更期秋风高,结伴湘山去。
我生无寸长,百事仍莽卤。
不知独何修,得与君辈伍。
无乃造物者,不杀念痴鲁。
云居无所为,粥饭听钟鼓。
不材获饱暖,此德荷佛祖。
诗成自誇笑,闻者亦惊顾。
已决寡语堤,事过乃知误。
毕卓卧瓮边,谢琨挑邻女。
见之独傲然,真情人不怒。
君能识此意,吾语亦可恕。
由心有痴爱,痴爱乃有业。
因业疾病生,痛此百骨节。
声相成呻吟,齿颊空咬龁。
侧眼看圜扉,以手枕匣褉。
观此心无形,安得有业结。
业结如空华,病宁有枝叶。
方作是念时,颠倒想即灭。
心造古佛样,路入法界辙。
稽首甘露味,销此烦恼热。
君不见海门比丘海为家,说法光明生齿牙。
坐令十二缘生浪,幻出定慧青莲华。
又不见佛图澄师气迈往,披拳山川俱在掌。
从来身世无二法,勿作情与无情想。
何如巴邱老居士,声名雷霆喧一世。
迩来趣味等头陀,山中儿嬉杂童稚。
宅相天藏公发之,卷帘万山登睫眉。
粪除得石大如砚,中有傲霜岩桂枝。
婆娑望之花六出,熟视直气终不屈。
言不得意以象传,桂枝馨香石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