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息白石上,啸傲青松底。
从知壶峤中,神仙亦人耳。
流水净我耳,凯风梳我发。
不须携七弦,有客弹清越。
尝笑黄绮辈,千秋称大隐。
汉庭岂金堂,何须摇唇吻。
苍苍虬枝外,望望迷处所。
莫云足寂寥,烂漫云堪侣。
偃息白石上,啸傲青松底。
从知壶峤中,神仙亦人耳。
流水净我耳,凯风梳我发。
不须携七弦,有客弹清越。
尝笑黄绮辈,千秋称大隐。
汉庭岂金堂,何须摇唇吻。
苍苍虬枝外,望望迷处所。
莫云足寂寥,烂漫云堪侣。
此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松树下休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诗人通过“偃息白石上,啸傲青松底”两句,生动展现了隐士自在逍遥的生活状态。接着,“从知壶峤中,神仙亦人耳”一句,表达了对仙人的向往,认为神仙也是普通人的一种理想追求。
“流水净我耳,凯风梳我发”描绘了自然界的清新之气,仿佛是心灵的洗涤和抚慰。“不须携七弦,有客弹清越”则暗示了音乐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无需刻意追求艺术的表达,自然之美即是一种艺术。
后半部分“尝笑黄绮辈,千秋称大隐。汉庭岂金堂,何须摇唇吻”是对古代隐士的反思,认为真正的隐逸并非仅仅逃避世俗,而是在内心深处保持独立与自由。最后,“苍苍虬枝外,望望迷处所。莫云足寂寥,烂漫云堪侣”表达了对自然的深深依恋和对孤独的接纳,同时也暗示了与自然的深厚情感连接,足以成为心灵的伴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自然与内心的追求,以及对传统隐逸文化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