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厌常为客,东禅十度来。
儿童知姓字,面目笑尘埃。
懒性真如识,中年急景催。
两州分八口,离绪独徘徊。
不厌常为客,东禅十度来。
儿童知姓字,面目笑尘埃。
懒性真如识,中年急景催。
两州分八口,离绪独徘徊。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张问陶所作的《过东禅寺》。诗中描绘了诗人多次造访东禅寺的情景,以及在寺庙中的所见所感。
首句“不厌常为客”,表达了诗人对东禅寺的深厚情感,即使频繁来访也不感到厌倦,流露出一种亲近与依恋之情。接下来的“东禅十度来”点明了诗人多次到访的次数,增加了时间的累积感和情感的深度。
“儿童知姓字,面目笑尘埃。”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寺庙中的场景,孩子们认识并称呼诗人,他们的笑容如同拂去尘埃,给人以温暖和亲切之感。这里不仅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体现了诗人与寺庙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懒性真如识,中年急景催。”诗人自述自己的性格如同对寺庙的了解,既表现出对寺庙的熟悉与喜爱,也暗示了岁月的匆匆流逝,中年的时光紧迫,让人不禁感慨时光易逝。
最后两句“两州分八口,离绪独徘徊。”揭示了诗人的家庭情况,他身处两地,分别照顾着八个孩子,表达了作为父亲的责任与辛劳。同时,“离绪”二字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他在忙碌与责任中徘徊,难以割舍对家人的牵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东禅寺的深情厚谊,以及在繁忙生活中对家庭的深深眷恋,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
我生能几何,两脚疲世故。
忽破巴丘梦,还寻邵阳路。
穷乡得四老,足以慰迟暮。
胜事远公莲,深心懒残芋。
本是群山云,暂聚当别去。
那知天风便,不得还相聚。
凡情我未免,临别吐幽句。
慎勿过虎溪,晓霜侵杖屦。
云接湘阴百里松,肃肃穆穆湖南风。
随时忧乐非人世,迎我笙箫起道中。
竹舆两面天明灭,秋令不到林西东。
未必禄唐能办此,题诗著画寄兴公。
青溪宜晓日,曲处千丈晦。
天开苍石屏,影落西村外。
虚无元气立,明灭河汉对。
人行峥嵘下,鸟急浩荡内。
向来千万峰,琐细等蓬块。
老夫倚杖久,三叹造物大。
惜哉太史公,意短遗此快。
更欲访野人,穷探视其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