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筝犹可惜,应度几人边。
尘多涩移柱,风燥脆调弦。
还作三洲曲,谁念九重泉。
故筝犹可惜,应度几人边。
尘多涩移柱,风燥脆调弦。
还作三洲曲,谁念九重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弹筝人的形象,通过描述筝的状态和环境,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氛围。诗人以“故筝”开篇,暗示这把筝已经使用多年,承载着许多故事与回忆。接着,“应度几人边”一句,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暗含了弹筝人技艺的传承与传播,仿佛筝声跨越了时空,触及了无数听众的心灵。
“尘多涩移柱,风燥脆调弦”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筝在长时间使用后,因环境因素而产生的磨损与变化。灰尘堆积使得琴柱移动,风吹日晒让琴弦变得干燥易断,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乐器的老化,也隐喻了弹筝人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脆弱。
“还作三洲曲,谁念九重泉”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三洲曲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乐曲,它或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或个人情感,而“九重泉”则象征着死亡或深邃的内心世界。这两句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音乐所能触及心灵深处、超越生死界限的力量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弹筝人及其所使用的乐器的描写,探讨了艺术与生命、时间与记忆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与对艺术永恒价值的颂扬。
罗绮深宫。记紫袖双垂,当日昭容。
锦对香重,彤管春融。帝座一点云红。
正台门事简,更捷奏、清昼相同。
听钧天,侍瀛池内宴,长乐歌钟。
回头五云双阙,恍天上繁华,玉殿珠栊。
白发归来,昆明灰冷,十年一梦无踪。
写杜娘哀怨,和泪把、弹与孤鸿。淡长空。
看五陵何似,无树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