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有灌木,其大可蔽牛。
藓石眠清阴,坐间天地秋。
山林有灌木,其大可蔽牛。
藓石眠清阴,坐间天地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林景象,通过对灌木、藓石和清阴的描述,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境。其中,“山林有灌木,其大可蔽牛”表明灌木的茂密与粗壮,它们不仅遮盖住视线,更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能够完全掩藏一头牛,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界生命力的强盛。
“藓石眠清阴”,则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藓石常指长满苔藓的岩石,这里化用来表达时间的悠久和环境的宁静。而“眠”字更添一份安详之感,似乎连石头都沉浸在这片清凉的阴影中。
最后,“坐间天地秋”,则是诗人将个体的感受与广阔的自然景象相结合。通过“坐”这个动作,传达出一种停留和观察的态度。“间”字暗示了诗人所处之环境既非完全封闭,也不完全开放,而是在这天地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感。而“秋”字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淡远与冷清的意境,似乎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变得静谧而深邃。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对于宁静、平衡的追求,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林园柿栗日,郊野粳稻风。
居皆有馀适,岁久无此丰。
台背敬父老,裹头问儿童。
作客勿浪苦,此地吾当终。
王郎立志谁能儗,适远宁为中道止。
愚斋之名岂真愚,用心盖欲师颜子。
圣门之徒三千人,回独好学学何事。
箪瓢陋巷不自贫,看此力量如何尔。
愿君勿作岁月计,有为要之亦若是。
它年究竟所归宿,莫负名斋本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