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谈道西林隐,数典常嗟不嗣音。
清秩两京留史传,齐名七子剩歌吟。
弇山记蚀螭虬毁,风树楼虚樵采侵。
念祖惟兄意犹切,好培兰玉继缨簪。
东林谈道西林隐,数典常嗟不嗣音。
清秩两京留史传,齐名七子剩歌吟。
弇山记蚀螭虬毁,风树楼虚樵采侵。
念祖惟兄意犹切,好培兰玉继缨簪。
这首诗描绘了对先辈学识与品德的追忆与敬仰之情。首句“东林谈道西林隐”,以“东林”和“西林”象征不同的学术流派或地域,暗示了作者对于不同思想交流的向往与尊重。“数典常嗟不嗣音”,表达了对传统学问传承中断的惋惜之情,体现了对文化血脉延续的重视。
接着,“清秩两京留史传,齐名七子剩歌吟”两句,赞美了先辈在官场与文坛的卓越成就,不仅留下了历史的记载,也与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并肩,共同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篇章。这里“清秩”指为官清廉,正直公正;“两京”泛指京城,代表政治中心;“七子”可能是指明代文学群体“七子”,此处泛指文坛上的佼佼者。
“弇山记蚀螭虬毁,风树楼虚樵采侵”则描述了先辈所处环境的变迁与衰败,象征着传统文化与精神家园的逐渐消逝。其中,“弇山”可能指的是某座山或特定地点,而“记蚀”、“螭虬毁”、“风树楼虚”、“樵采侵”等词组,形象地展现了自然与人为因素导致的文化遗迹受损与消失。
最后,“念祖惟兄意犹切,好培兰玉继缨簪”表达了作者对先祖及兄长的深切怀念,并决心继承他们的遗志,培养出如兰花般高洁、如美玉般珍贵的人才,继续家族的荣耀与文化的传承。这里的“兰玉”比喻高洁之士,“缨簪”则是古代贵族的服饰配件,象征着家族的荣誉与地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追忆与反思,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与家族传统的珍视与传承的决心,以及对未来人才培育的期待,体现了深厚的文化责任感与家族情谊。
昔日长房有仙骨,兴落壶公白云窟。
别时相赠绿玉杖,骑度青山梦恍惚。
归来投杖葛陂去,烟波浩渺灵光发。
回惊天际翻玉涛,神龙隐隐云端没。
吁嗟数尺青琅玕,根缠风雪生光寒。
异物自有鬼神护,终当远去非人间。
织梭入网无人识,雷雨晦暝起空壁。
丰城宝剑出狱中,一跃延津云气黑。
由来变化多如此,费公竹杖何须惜。
君不见南阳有卧龙,草庐未顾居人群。
又不见傅岩之版筑,起向商家作霖雨。
信是人龙自有真,尘埃物色竟何人。
达人隐头角,独抱阳之精。
屈信顺化理,呼吸生风云。
绘工未必能图画,直令千古照汗青。
昔游当玄冬,兹来值朱明。
岁光倏尔变,眷言怆深情。
少壮易抛掷,短发不复生。
幽探在佳致,胜事谁能评。
高松结鹤居,深叶栖蝉鸣。
六月看山雪,千林响流莺。
紫云开玉台,青鸾控朱軿。
回首顾尘迹,飞身天上行。
白杨满山下,古坟相青峥。
感此地下魄,何用千岁名。
仙人非凡胎,丹砂不可成。
我来得清况,对酒当欢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