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西江月.十二首·其一》
《西江月.十二首·其一》全文
宋 / 张伯端   形式: 词  词牌: 西江月

悟了莫求寂灭,随缘只接群迷。寻常邪见及提携。

方便指归实际。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

圆光一颗好摩尼。利物兼能自利。

(0)
鉴赏

此诗为宋代诗人张伯端所作,名为《西江月·十二首其一》。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融合了佛教思想与个人情感的作品。

"悟了莫求寂灭,随缘只接群迷。寻常邪见及提携。方便指归实际。"

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修行态度。"悟了"意味着已经领悟了佛教的真谛,即不再追求世间的欲望和名利,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寂灭状态。"随缘只接群迷"则是说按照因缘来处理事情,只联系那些迷失本性的人,以指引他们走向正道。"寻常邪见及提携"表明诗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人们的错误观念,并试图提醒和帮助他们。而"方便指归实际"则强调了佛法作为一种方法,能够让人们回归到真实、实际的生命状态。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

这两句是对佛教中一些概念的引用。"五眼"指的是佛教中的天眼、肉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分别代表不同的认知能力;"三身"则是法身、报身和化身,象征着佛的不同层次存在;"四智"通常指的是大圆镜智、大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是菩萨修行中获得的智慧;"六度"即是六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代表了从凡夫到佛的修行过程;而"万行"则泛指一切善行和修行。

"圆光一颗好摩尼。利物兼能自利。"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平衡。"圆光一颗好摩尼"可能是对佛珠的赞美,象征着心灵的清净与集中;而"利物兼能自利"则说明了修行不仅能够利益他人,也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这首诗通过结合个人情感和佛教哲学,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在解脱的生活态度。

作者介绍
张伯端

张伯端
朝代:宋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猜你喜欢

题崔少卿八咏卷·其一

谁将曲江春,移置君家圃。

先公有遗泽,勉旃期接武。

(0)

登临感赋二首·其二

海上山长在,人间世已非。

中原天万里,远地日孤晖。

水阔闻鲸吼,云遥羡鸟归。

不堪搔首处,风景尚霏霏。

(0)

述闻·其四

一拳打碎旧山河,两手公然斗柄挼。

鸲鹆往来谣语恸,鱼龙曼衍戏场多。

火焚袄庙连烽燧,辙涸羁臣乞海波。

至竟辽东多浪死,尚夸十万剑横磨。

(0)

望医巫闾山·其二

我闻长白山,山高数万仞。

未入古版图,因让此山峻。

拔地更摩天,指作幽州镇。

诸峰如儿孙,俯首各效顺。

木叶虽有名,视此称后进。

石产珣玗琪,尔雅堪徵信。

疑即今锦川,珍奇同玉润。

宝藏待人求,山灵不悭吝。

朅来值夏初,残花落成阵。

领略勿太疏,停车子细认。

(0)

春柳·其二

当年曾读义山词,也欲随人唱柳枝。

暗托青云添感慨,隐牵红豆助相思。

已过飞絮春方老,未到酣眠梦尚迟。

偶尔偷閒赏花外,才知不是少年时。

(0)

出都

需次来都下,淹留两度秋。

半生初发轫,万事费持筹。

长路辞残岁,高堂重远游。

腐儒何裨用,投笔亦封侯。

(0)
诗词分类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诗人
游酢 李开先 李百药 释宗演 鄂尔泰 裴夷直 吴兆骞 上官仪 杜审言 唐求 朱弁 王仁裕 商景兰 沈德潜 富弼 任昉 谢惠连 王湾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