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耕者存古风,千亩合作众力攻。
彼此借助相通融,不劳长官频课农。
鸣锣呼召群来从,闾阎亲睦和气浓。
渡河经川舟可通,阅堤策骑欣初逢。
两浙三吴回忆中,山容水态春翘红。
不无寄兴吟题重,未若兹者惬予衷。
不知有汉敦厖崇,泉明记岂徒凿空。
寰宇如是信大公,垂裳南面正已恭。
但思民欲难强同,力田任恤俗化隆,为尔更切祈年丰。
桃源耕者存古风,千亩合作众力攻。
彼此借助相通融,不劳长官频课农。
鸣锣呼召群来从,闾阎亲睦和气浓。
渡河经川舟可通,阅堤策骑欣初逢。
两浙三吴回忆中,山容水态春翘红。
不无寄兴吟题重,未若兹者惬予衷。
不知有汉敦厖崇,泉明记岂徒凿空。
寰宇如是信大公,垂裳南面正已恭。
但思民欲难强同,力田任恤俗化隆,为尔更切祈年丰。
此诗描绘了桃源耕者的生活景象,展现了古代农耕社会的和谐与淳朴。诗人以“桃源耕者”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诗意的画面。
首句“桃源耕者存古风”,点明主题,暗示了耕者们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如同世外桃源一般,远离尘嚣,自得其乐。接着,“千亩合作众力攻”,描绘了广大农田上众人协作的场景,体现了农耕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
“彼此借助相通融,不劳长官频课农”,强调了耕者之间的互助合作,以及他们对自身劳动的自豪感,无需上级频繁督责,自能高效完成农事。接下来,“鸣锣呼召群来从,闾阎亲睦和气浓”,进一步描绘了农忙时节,人们聚集一堂,共同劳作的温馨画面,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气氛融洽。
“渡河经川舟可通,阅堤策骑欣初逢”,则展示了农耕社会中交通的便利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
“两浙三吴回忆中,山容水态春翘红”,将思绪拉回往昔,通过回忆中的山水之美,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而“不无寄兴吟题重,未若兹者惬予衷”,则表明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喜爱与感慨,认为此处的和谐与美好,远胜过其他所见。
最后,“不知有汉敦厖崇,泉明记岂徒凿空”,借用典故,表达了对古代先贤智慧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对当前社会的反思。诗人认为,整个世界应当遵循公正的原则,君主应以谦逊的姿态治理国家,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整首诗通过对桃源耕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农耕社会的和谐、淳朴与美好,同时也蕴含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碧山横绕清湖,茂林秀麓波光里。
南宫老大,西洲漂荡,危亭重倚。
雨步云行,饵风饮雾,平生游戏。
笑此中空洞,都无一物,有神妙、浩然气。
扫尽云南梦北,看三江五湖秋水。
狂歌两解,清尊一举,超然千里。
江汉苍茫,故人何处,山川良是。
待白蘋露下,青天月上,约骑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