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溪头月色纤,老僧相见且和南。
算春已及一百五,问老今惭七十三。
桑户日长蚕足食,竹堂风煖燕交谈。
茶粗酒浊无清供,奇石铜盘也自堪。
昨晚溪头月色纤,老僧相见且和南。
算春已及一百五,问老今惭七十三。
桑户日长蚕足食,竹堂风煖燕交谈。
茶粗酒浊无清供,奇石铜盘也自堪。
这首诗是明代画家沈周的作品《和錐古田韵》,诗人以月夜溪头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首句“昨晚溪头月色纤”,写出了夜晚月光如丝的静谧,营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次句“老僧相见且和南”,点出与老僧相遇的情境,和南可能是指佛教中的南无,也暗示了僧人的禅定与诗人的交流。
第三句“算春已及一百五”,表明春天已经过去大半,时光匆匆,诗人不禁感慨岁月的流逝。“问老今惭七十三”,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年龄感到惊讶,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接下来两句“桑户日长蚕足食,竹堂风煖燕交谈”,通过描绘蚕儿饱食桑叶、燕子在温暖的竹堂中呢喃,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恬静与和谐。虽然生活简朴,但诗人却能从中感受到自然的乐趣。
尾句“茶粗酒浊无清供,奇石铜盘也自堪”,诗人以粗茶淡酒和寻常的奇石铜盘作结,表达出即使生活简朴,也能欣赏其中的美,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朴素生活的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月夜为引,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朴素生活的热爱和满足,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境界。
孔孟既云没,邪说浸昌炽。
祖龙焚坑之,吾道益失坠。
汉唐千载间,孰为传道器。
宋氏正学明,乃能辟邪诐。
周程与张朱,前后绪相继。
卓哉薛文清,为学知取弃。
独宗五子语,可谓得大意。
兹读读书录,聿见平生志。
自云心所开,取以相劄记。
如香象度河,步步皆实地。
澹泊味有馀,中庸行多愧。
所钦道圣贤,文章乃馀事。
峨峨太行山,悠悠行子心。
凭高望乡国,白云翳遥岑。
目触心亦驰,亲居宛在临。
欲发久裴回,悒悒伤中襟。
孝哉狄文惠,才器真遗珠。
推毂五龙起,扶日升天衢。
元功照简策,存与天地俱。
许公纯孝心,羹墙见昏晓。
辞家旷定省,作郡理纷扰。
怀亲慕昔贤,襟韵同表表。
惟此远业期,令誉庶终保。
几般离索。只有今番恶。塞柳凄,宫槐落。
月明芳草路,人去真珠阁。
问何日、衣香钗影同绡幕。曾寻寒食约。
每共花前酌。事已休,情如昨。
半船红烛冷,一棹青山泊。
凭任取、长安裘马争轻薄。
巾帼娴诗,裙钗解赋,屈指而今能几。
幸合朋簪,可惜判襟容易。
柳腰懒、人定都同,蕉心捲、我宁偏异。
倚东风、针线慵拈。摊书还觉甚无味。
男儿如忆旧雨,一任挥鞭鼓棹,飘然行矣。
各锁深闺,只有梦牵魂系。
愿帘前,燕语休听,惟灯下、鱼书频寄。
待春深、游约西湖,翠眉相对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