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心略放看书毡,撒手何须挂杖钱?
泥屐草痕蒙宿露,入城山影抹低烟。
梵家花木无尘垢,豪宦园林但垄阡。
随地儿童资问讯,从吾萧散得安便。
驰心略放看书毡,撒手何须挂杖钱?
泥屐草痕蒙宿露,入城山影抹低烟。
梵家花木无尘垢,豪宦园林但垄阡。
随地儿童资问讯,从吾萧散得安便。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城北郊游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驰心略放看书毡”,诗人的心灵仿佛在书卷中遨游,暂时摆脱了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接着,“撒手何须挂杖钱?”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的淡泊,认为真正的自由无需依赖外物,心灵的解放才是关键。
“泥屐草痕蒙宿露”描绘了诗人踏着沾满露水的草地前行的景象,细腻地展现了郊游的自然氛围。“入城山影抹低烟”则通过山影与低烟的交融,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梵家花木无尘垢,豪宦园林但垄阡。”这两句对比了寺庙与富豪府邸的不同景象,前者花木繁茂,清净无染;后者虽富丽堂皇,却显得有些俗气。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也体现了他对精神境界的追求高于物质享受的价值观。
最后,“随地儿童资问讯,从吾萧散得安便。”诗人与沿途遇到的孩子们交流,从中获得了乐趣和安宁,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