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桃叶渡,谁在木兰艭。
人面宜倾国,仙台望隔江。
几家明照水,一路笑当窗。
雨点枝三两,风情燕一双。
未随流浪去,可为夕阳降?
与惜芳园晚,无言秉夜釭。
春归桃叶渡,谁在木兰艭。
人面宜倾国,仙台望隔江。
几家明照水,一路笑当窗。
雨点枝三两,风情燕一双。
未随流浪去,可为夕阳降?
与惜芳园晚,无言秉夜釭。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桃花盛开的景象,以及诗人对这一美景的细腻感受。首句“春归桃叶渡”,以“春归”二字开篇,暗示季节更迭,春意盎然,接着“桃叶渡”则点明地点,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谁在木兰艭”一句,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一艘木兰舟,仿佛有人在船上,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期待。接下来,“人面宜倾国,仙台望隔江”,运用比喻手法,将人面之美比作倾国之貌,仙台则象征着远方的仙境,通过“隔江”二字,营造出一种距离感和向往之情。
“几家明照水,一路笑当窗”描绘了夜晚的景色,灯光映照水面,笑声从窗户中传出,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温馨感。而“雨点枝三两,风情燕一双”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雨滴轻落在桃花枝头,燕子成双成对地飞翔,动静结合,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
最后,“未随流浪去,可为夕阳降?”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希望它们能长久存在,不被时间所带走。“与惜芳园晚,无言秉夜釭”则是对美好时光的惋惜,即使在夜晚,也愿意手持灯火,守护这份宁静与美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桃花、夜晚景色及自然生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珍惜,以及对生活美的深刻感悟。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
日未出扶桑,云犹屯海岳。
宛是欲雨时,朝阴凛岩壑。
霜林乱叶多,荏苒乾未落。
飒飒满空山,细听微雨作。
一叶初自吟,万叶竞相谑。
就彼最高枝,相摩应宫角。
燥响欲相凭,风来能领略。
须臾不闻风,但听雨索索。
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
风停叶静时,雨从何处著。
霜野物声乾,终带尘土浊。
篷音非出虚,瓢音太伤朴。
得似此声清,潇洒过笙鹤。
天籁者非耶,夔襄不能学。
揆余初度。笑汝曹绯绿,乃翁苍素。
一甲子、带水拖泥,今岁谢君恩,放还山去。
政事堂中,把手版、分明抽付。
向门前客道,老子出游,人不知处。小车万花引路。
又谁能记得,观里千树。
老冉冉、欢意阑珊,纵桃叶多情,难唤同渡。
买只船儿,稳载取、笔床茶具。
便芸瓜、一生一世,胜侯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