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未出扶桑,云犹屯海岳。
宛是欲雨时,朝阴凛岩壑。
霜林乱叶多,荏苒乾未落。
飒飒满空山,细听微雨作。
一叶初自吟,万叶竞相谑。
就彼最高枝,相摩应宫角。
燥响欲相凭,风来能领略。
须臾不闻风,但听雨索索。
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
风停叶静时,雨从何处著。
霜野物声乾,终带尘土浊。
篷音非出虚,瓢音太伤朴。
得似此声清,潇洒过笙鹤。
天籁者非耶,夔襄不能学。
日未出扶桑,云犹屯海岳。
宛是欲雨时,朝阴凛岩壑。
霜林乱叶多,荏苒乾未落。
飒飒满空山,细听微雨作。
一叶初自吟,万叶竞相谑。
就彼最高枝,相摩应宫角。
燥响欲相凭,风来能领略。
须臾不闻风,但听雨索索。
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
风停叶静时,雨从何处著。
霜野物声乾,终带尘土浊。
篷音非出虚,瓢音太伤朴。
得似此声清,潇洒过笙鹤。
天籁者非耶,夔襄不能学。
诗人以精妙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山谷晨 雨的声音图景。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开篇即写“日未出扶桑,云犹屯海岳”,设定了一个朦胧晨光中的高远山岭,云雾缭绕其间,为后文描写雨声奠定了氛围。
接着,“宛是欲雨时,朝阴凛岩壑”透露出天气的变化和即将到来的雨水。这里的“宛是”二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微妙变化的感受,而“朝阴凛岩壑”则描绘出山谷间阴冷的氛围,预示着雨水即将降临。
随后,“霜林乱叶多,荏苒乾未落”中,“霜林”二字生动地勾勒出秋天树木上的霜气,而“荏苒乾未落”则展示了树叶在风雨交加中的摇曳状态。
“飒飒满空山,细听微雨作”一句,是诗中极富表现力的描写。这里的“飒飒”声音形象地展现了初起的雨声,而“细听微雨作”则表达了诗人对这初雨细节的关注和欣赏。
接下来的“一叶初自吟,万叶竞相谑。就彼最高枝,相摩应宫角”中,“一叶初自吟”写出了雨滴初落时与树叶的互动,而“万叶竞相谑”则描绘了更多的树叶参与到这种声音游戏中。“就彼最高枝,相摩应宫角”更是将这场景推向高潮,仿佛听到了树梢间雨滴和树叶摩擦的声音。
诗人接着写道:“燥响欲相凭,风来能领略。须臾不闻风,但听雨索索。”这里,“燥响”指的应该是干燥的声响,而“风来能领略”则表明在风的带动下,这些声音得以传递开去。“须臾不闻风,但听雨索索”一句,则更深化了诗人对于雨声的专注和欣赏。
最后,“是雨亦无奇, 如雨乃可乐。风停叶静时,雨从何处著。”表达了一种平常之中发现美好的情感,而“霜野物声乾,终带尘土浊。篷音非出虚,瓢音太伤朴”则是对自然界声音的进一步描写和评价。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声音形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雨滴敲击声响的山谷之中,让人仿佛能够聆听到那远处传来的微雨之音,以及它与树叶、岩石间产生的交响。诗中的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声音美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表现。
柳色西门路,看公上马时。
亦知非久别,不奈自成悲。
白发刘宾客,青衫杜拾遗。
分留端有待,剩赋竹枝词。
门巷萧萧日正长,方床曲几傲羲皇。
轻风忽起杨花闹,清露初晞药草香。
对弈两奁飞黑白,雠书千卷杂朱黄。
穿帘语燕能从我,分尔湖边一夏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