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惟好道,世事日相疏。
采药山中去,归来掩敝庐。
炉边高士传,窗下右军书。
只此共晨夕,翛然兴有余。
先生惟好道,世事日相疏。
采药山中去,归来掩敝庐。
炉边高士传,窗下右军书。
只此共晨夕,翛然兴有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之士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充满了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味。
首句“先生惟好道”,点明了主人公对道的追求,暗示其超脱世俗的志趣。接着“世事日相疏”一句,形象地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尘世的联系日益减少,显示出一种逐渐远离红尘、归于自然的趋势。
“采药山中去,归来掩敝庐”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这位隐士的生活方式——在山中采集草药,生活简朴,与世隔绝。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炉边高士传,窗下右军书”描绘了隐士日常生活的场景:炉火旁,他或许在讲述着高深的道义;窗下,他可能在研读王羲之的书法,享受着精神上的滋养。这两句通过对比,既表现了隐士生活的闲适与雅致,也暗含了他对知识与艺术的追求。
最后,“只此共晨夕,翛然兴有余”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表达了隐士与自然、与内心世界和谐共处的愉悦感。这里的“翛然”形容的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强调了隐士在简单生活中找到的精神满足和快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深邃,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价值观,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哲学思考价值。
万嶂周遭立,双溪会合流。
虽晴云可掬,但雨涨堪忧。
岭不通商担,湍偏拒客舟。
穹林长似暮,乱石自生秋。
僻壤连衢婺,遗风染粤瓯。
百家成聚落,何地许遨游。
晓市花猪肉,宵檠菜子油。
清醇誇好酒,白粲胜他州。
富货资杉筏,贫羹仰芋畴。
伺窥多鬼蜮,谈笑乏朋俦。
俗乐军中借,歌筵梦裹求。
画仙丹灶冷,诗衲翠峰幽。
箭竹寻常采,绵华琐屑收。
银坑归武断,铁冶费冥搜。
野性常轻死,官方亦欠优。
昔常骚寇贼,今幸偃戈矛。
岁熟宽租赋,庭空省系囚。
扶颠如有策,安分复奚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