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何所有,梅花如玉盆。
客愁浩如许,我声已载吞。
大士坐丈室,燠若阳谷温。
从来第一义,入耳简不烦。
不谓兵火馀,见此祇树园。
仰沐方外契,蔼然风味存。
我诗如废井,已涸宁有源。
又如既老马,力尽不复奔。
空馀浩然气,踵见常焞焞。
熊经非我事,讵以胎息论。
蒙庄岂达者,区区说鹏鲲。
何如柳下惠,坐令薄夫敦。
殊方对节物,凄断游子魂。
山晚云欲雪,阴风树雅翻。
不见柴桑翁,此意无语言。
野寺何所有,梅花如玉盆。
客愁浩如许,我声已载吞。
大士坐丈室,燠若阳谷温。
从来第一义,入耳简不烦。
不谓兵火馀,见此祇树园。
仰沐方外契,蔼然风味存。
我诗如废井,已涸宁有源。
又如既老马,力尽不复奔。
空馀浩然气,踵见常焞焞。
熊经非我事,讵以胎息论。
蒙庄岂达者,区区说鹏鲲。
何如柳下惠,坐令薄夫敦。
殊方对节物,凄断游子魂。
山晚云欲雪,阴风树雅翻。
不见柴桑翁,此意无语言。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居住在偏远山寺的高僧的生活状态。开篇“野寺何所有,梅花如玉盆”便设定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画面,梅花洁白如同玉器,象征着高僧超脱尘俗的品格。
接着,“客愁浩如许,我声已载吞”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高僧境界的赞叹,他的情感深邃,如同大海一般难以衡量,而高僧的声音却能包容一切,给人以慰藉。
“大士坐丈室,燠若阳谷温”则描写了高僧在简陋寺庙中的生活,虽然环境简单,但他的心灵如同春日般温暖。
“从来第一义,入耳简不烦”赞美了高僧的教诲,他所传达的是最深奥的道理,却又简单易懂,不会让人感到困惑。
“不谓兵火馀,见此祇树园”表明尽管外界可能有战争与灾难,但在这座寺庙中,高僧依旧保持着一片清净之地,如同一棵古老的树木般坚守着自己的境界。
“仰沐方外契,蔼然风味存”则写出了诗人对这份超脱尘俗的生活态度的向往和赞美,他希望能够像高僧一样,拥有超然物外的心灵寄托,并保有这种淡雅的生活韵味。
接下来的几句“我诗如废井,已涸宁有源。又如既老马,力尽不复奔”则是诗人自喻,他的诗歌如同干涸的井水,虽然曾经流淌,但现在已经枯竭;他自己也像一匹年迈的老马,力量耗尽,再也无法奔跑。
“空馀浩然气,踵见常焞焞”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僧境界的仰望和对比之下,他自己的精神状态显得空洞而渺茫,而高僧则如同常山般稳固不移。
“熊经非我事,讵以胎息论”则是诗人表明自己并不关心世俗的纷争,只是静养身心,不去过问那些复杂的事务。
“蒙庄岂达者,区区说鹏鲲”是在说有些道理难以言传,只能通过隐喻来表达,如同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说的鹏和鲲的故事一样深奥难解。
“何如柳下惠,坐令薄夫敦”则是诗人提及历史上的高僧柳下惠,他能够安坐在简陋的住处中,对于世俗的欲望保持淡定。
最后,“殊方对节物,凄断游子魂。山晚云欲雪,阴风树雅翻。不见柴桑翁,此意无语言”则是诗人在描绘一种离别的情感,他的心灵因远行的人而感到凄凉,外界的景象也似乎在映射着这种情感,而他对于那位不再出现的高僧(柴桑翁)的思念之深,无以言表。
平生少相识,摸索能记刘。
东南小蓬莱,二年同宦游。
濯缨鉴湖水,佩兰以洁修。
自倚肮脏门,不撼富贵头。
西泛吴江澜,委身谩乘流。
回首望故乡,天高路遐悠。
慷慨君自喜,伊优吾亦羞。
乘桴倘有志,愿言呼仲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