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根一翠蔽山阿,尽是寒标不改柯。
草阁惠风灵籁发,天然秋宇泛笙歌。
云根一翠蔽山阿,尽是寒标不改柯。
草阁惠风灵籁发,天然秋宇泛笙歌。
这首诗描绘了万松庵周边的自然景观与氛围,充满了清幽与宁静之美。首句“云根一翠蔽山阿”以“云根”起笔,巧妙地将视线引向高耸入云的山峰,通过“一翠”二字,生动地展现了山间绿意盎然的景象,仿佛一片翠绿的屏障遮蔽了山的轮廓,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意境。
接着,“尽是寒标不改柯”一句,进一步揭示了这里的环境特征——即便是在寒冷的季节,山林中的树木依然保持着它们独特的姿态,不随四季更迭而改变,展现出一种坚韧与不变的精神风貌。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对坚韧不拔品格的赞美。
“草阁惠风灵籁发”则将视角转向了庵内的小屋与周围的自然风声。在这样的环境中,微风轻拂,草木摇曳,仿佛大自然的声音汇聚成一首和谐的乐章,为静谧的庵内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这一句通过“惠风”和“灵籁”两个词,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庵内可能存在的某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祥和。
最后,“天然秋宇泛笙歌”将画面推向高潮。即使是在秋天这样一个丰收而略带凉意的季节,庵内却洋溢着欢愉的气氛,仿佛人们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通过音乐与歌声表达出内心的喜悦与和谐。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场景,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以及在自然之中寻得精神寄托的深刻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万松庵周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庵内生活状态的温馨展现,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审美体验和精神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平静与和谐的渴望。
西风何时来,秋声已萧瑟。
卧闻庭前树,终日鸣策策。
虽云未摇落,惨淡损光泽。
官槐脱高花,稚柏矜独碧。
感兹岁婉娩,客路尚行役。
病骨感秋气,疟疠苦见迫。
蜗牛犹自庇,狐兔亦有宅。
抱病寄官舍,意气非复昔。
顾无揣摩才,胡为诸侯客。
郫县七十寺,棋布于郊坰。
景德当道衢,宝塔腾青冥。
其间西禅院,地胜景物灵。
何以使索然,中有大藏经。
自从没官来,卷帙何零丁。
府民纳其直,将迁离梵庭。
奇哉陈氏子,睹此而涕零。
谓寺无九部,何以重佛僧。
如人去五脏,何以主神形。
舍财百万馀,赎之俾安宁。
兰若皆修饰,贝叶重芬馨。
签函列金玉,堂殿挥丹青。
永以镇福地,实可壮禅扃。
命僧开宝藏,煌煌如日星。
读诵香院里,音响何泠泠。
闻者与见者,如醉而得醒。
岂不获洪福,深远于沧溟。
凡人富金帛,安能延百龄。
唯有好善道,声誉喧雷霆。
高吟二百言,长使郫民听。
《留题郫县西禅院古调诗》【宋·徐仲谋】郫县七十寺,棋布于郊坰。景德当道衢,宝塔腾青冥。其间西禅院,地胜景物灵。何以使索然,中有大藏经。自从没官来,卷帙何零丁。府民纳其直,将迁离梵庭。奇哉陈氏子,睹此而涕零。谓寺无九部,何以重佛僧。如人去五脏,何以主神形。舍财百万馀,赎之俾安宁。兰若皆修饰,贝叶重芬馨。签函列金玉,堂殿挥丹青。永以镇福地,实可壮禅扃。命僧开宝藏,煌煌如日星。读诵香院里,音响何泠泠。闻者与见者,如醉而得醒。岂不获洪福,深远于沧溟。凡人富金帛,安能延百龄。唯有好善道,声誉喧雷霆。高吟二百言,长使郫民听。
https://shici.929r.com/shici/272ITCuJ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