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
卧龙蟠屈半东州,万室鳞鳞枕其股。
背之不见与无同,狐裘反衣无乃鲁。
张君眼力觑天奥,能遣荆棘化堂宇。
持颐宴坐不出门,收揽奇秀得十五。
才多事少厌闲寂,卧看云烟变风雨。
笋如玉箸椹如簪,强饮且为山作主。
不忧儿辈知此乐,但恐造物怪多取。
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
卧龙蟠屈半东州,万室鳞鳞枕其股。
背之不见与无同,狐裘反衣无乃鲁。
张君眼力觑天奥,能遣荆棘化堂宇。
持颐宴坐不出门,收揽奇秀得十五。
才多事少厌闲寂,卧看云烟变风雨。
笋如玉箸椹如簪,强饮且为山作主。
不忧儿辈知此乐,但恐造物怪多取。
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之人的高洁情操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诗中通过对人物和山水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的向往。
“青山偃蹇如高人”一句,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山比作独立不羁的高人,既点出了山的高峻,也烘托出人物的品格。
“常时不肯入官府”表明这位隐者对于世俗权力和官场生活持有一种拒绝态度,选择了与自然为伴的清贫生活。
“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则进一步强调了人物与山林之间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不需要外界的召唤,每时每刻都充满着对大自然的向往和亲近。
接下来的几句:“卧龙蟠屈半东州,万室鳞鳞枕其股。背之不见与无同,狐裘反衣无乃鲁。”通过对山势、房屋分布等景物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隐者的生活环境是多么的宁静与和谐。其中“卧龙”意指山脉蜿蜒如龙,“万室鳞鳞枕其股”形象地描绘了房屋密布如鱼鳞,生动传神。
“张君眼力觑天奥,能遣荆棘化堂宇。”则是对主人公张君的赞美,他不仅有着深邃的目光,更有着将荒芜之地变成美丽庭院的能力,这里暗示了他的高洁品格和艺术造诣。
“持颐宴坐不出门,收揽奇秀得十五。”表明主人公选择了一种悠然自得、不问世事的生活方式,他对于美好事物有着独到的鉴赏力,能够在闭门谢客中享受心中的十五种美丽。
“才多事少厌闲寂,卧看云烟变风雨。”则揭示了主人公的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即便是有着过人的才能,也不愿意投身于纷扰复杂的事务中,而是在安静的环境中观察自然万象。
“笋如玉箸椹如簪,强饮且为山作主。”这几句通过对竹子和酒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最后,“不忧儿辈知此乐,但恐造物怪多取。”表达了诗人对于后代是否能够理解这种清高脱俗之乐的担忧,以及对于世人可能对自然界过度索取的担心。
整首诗通过对隐者的生活和情操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与大自然合一的美好境界,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于后代能否理解并继承这种精神境界的深刻忧虑。
前身应是紫薇郎,化作名花擅国香。
初讶晓烟笼翠幄,忽疑甘露沁霞觞。
灵根浅映兰芽嫩,秾艳微涵歙砚光。
世代祗今怜间色,谁脩花谱续欧阳。
高梧露堕银床冷,宫漏沉沉夜初永。
碧落无云月正中,楼台滉漾玻璃影。
轻移芳屣下空庭,未拂瑶玷已怆情。
玉腕徐挥捣寒素,丁东写出断肠声。
非丝非竹亦非木,碎佩繁铃断还续。
壮如巫峡泻春涛,清似寒溪漱鸣玉。
商声呜咽徵声悲,散入秋空远更微。
公主辞唐嫁回纥,文姬归汉别焉支。
乍沉乍振声尤苦,顾影无言泪如雨。
严陵台上哭孤臣,白傅舟中泣商妇。
砧声转急愁转深,栖乌惊起啼霜林。
长风吹入征夫耳,应识香闺怅望心。
玉杓斜指天将曙,停杵凄然倚庭树。
却爱莲塘水不波,双鸳交颈眠香雾。
朝出上党城,昼扺婴儿国。
民俗固质野,原田亦硗瘠。
西望荆卿坟,苍然閟榛棘。
卫公有遗祠,绘事俨冠舄。
我怀冯野王,自少谨修饰。
虽云世所贤,众枉纷忌直。
初焉斥藩邦,继乃困徽纆。
积善云有庆,伊人死谗慝。
天道良悠悠,古今同太息。
我欲访松楸,剪薙加培植。
空原渺无睹,怅望泪沾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