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兮黛柏。南江兮赪石。赪峰兮若虹。
黛树兮如昼。暮云兮十里。朝霞兮千尺。
千尺兮绵绵。青气兮往旋。桐之叶兮蔽日。
桂之枝兮刺天。百谷多兮泻乱波。
杂涧饶兮鹜丛泉。竟长洲兮匝东岛。
萦曲屿兮绕西山。山峦岏兮水环合。
水环合兮石重沓。林中电兮雨冥冥。
江上风兮木飒飒。盟清冷兮适潺湲。
白云起兮吊石莲。客子思兮心断绝。
心断绝兮愁无闲。步东池兮夜未艾。
卧西窗兮月向山。引一息于魂内。扰百绪于眼前。
意春兰与秋若。愿不绝于江边。
北山兮黛柏。南江兮赪石。赪峰兮若虹。
黛树兮如昼。暮云兮十里。朝霞兮千尺。
千尺兮绵绵。青气兮往旋。桐之叶兮蔽日。
桂之枝兮刺天。百谷多兮泻乱波。
杂涧饶兮鹜丛泉。竟长洲兮匝东岛。
萦曲屿兮绕西山。山峦岏兮水环合。
水环合兮石重沓。林中电兮雨冥冥。
江上风兮木飒飒。盟清冷兮适潺湲。
白云起兮吊石莲。客子思兮心断绝。
心断绝兮愁无闲。步东池兮夜未艾。
卧西窗兮月向山。引一息于魂内。扰百绪于眼前。
意春兰与秋若。愿不绝于江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和哲思。开篇“北山兮黛柏。南江兮赪石。”两句设定了整个诗的意境,北山的黛柏与南江的赪石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
接下来的“赪峰兮若虹。黛树兮如昼。”通过赪峰如虹、黛树如昼的形象,强调了山水景观的壮丽与神秘。诗人借此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
“暮云兮十里。朝霞兮千尺。”则是通过时间的变换来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暮云如织、朝霞如绵,展现了自然界的无穷变化。
“千尺兮绵绵。青气兮往旋。”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美景的迷人之处,千尺的朝霞柔和绵长,而青气的往来则显得灵动活泼。
“桐之叶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通过对植物的描写,突出了它们与日月、天地之间的关系,表现了自然界中生命力的强大和旺盛。
“百谷多兮泻乱波。杂涧饶兮鹜丛泉。”则是对山水间流动之水的描绘,百谷的溪流奔腾不息,杂涧中的泉水清澈见底,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竟长洲兮匝东岛。萦曲屿兮绕西山。”通过对地形的描写,勾勒出一幅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景观图画。
“山峦岏兮水环合。水环合兮石重沓。”则是对山水相依的美妙境界的描绘,山峦与溪流之间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林中电兮雨冥冥。江上风兮木飒飒。”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如同电闪雷鸣的雨声和江上的风声,表现了自然界的动态美。
“盟清冷兮适潺湲。”则是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宁静与安慰之所。
接下来的“白云起兮吊石莲。客子思兮心断绝。”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园的思念,心中的思绪如同白云缭绕,不可触摸。
“心断绝兮愁无闲。步东池兮夜未艾。”诗人在自然中漫步,内心却充满了离别之愁,无从排遣。
“卧西窗兮月向山。”则是诗人在静谧的夜晚,望着西窗外的明月和远山,心中的思绪万千。
“引一息于魂内。扰百绪于眼前。”诗人试图从自然中寻找到心灵的平静,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牵绊却常在眼前萦绕。
最后,“意春兰与秋若。愿不绝于江边。”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永恒不变的希望,即使是在季节更迭中,也愿这份美感永存心间,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这一愿望,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生命之美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山川、云霞、树木、溪流等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是一篇境界开阔、情感真挚的山水田园诗。
南来雨宿仍风餐,蛮溪鬼洞三年还。
丛林龙象老衲死,处处钟鼓空云山。
独闻疏山有尊宿,不减当年矮师叔。
欲求法雨洗蛮烟,正恐斋厨窘炊玉。
道人忽从山中来,要乞上方香饭回。
我方痴坐视屋壁,毛孔要须香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