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大开士,愿力弘深。初无自相,随众生心。
或以土木,至于缕线。但有少缘,悉皆出现。
终不自言,我自于谁。惟令见者,默尔知归。
此大开士,愿力弘深。初无自相,随众生心。
或以土木,至于缕线。但有少缘,悉皆出现。
终不自言,我自于谁。惟令见者,默尔知归。
这首诗《观音真赞(其三)》由宋代僧人释慧空所作,是对观世音菩萨的赞美。诗中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描绘了观音菩萨的大愿力与慈悲心。
“此大开士,愿力弘深。” 开始便点明观音菩萨的大愿力深厚,是佛教中著名的慈悲化身。接下来,“初无自相,随众生心。” 描述了观音菩萨没有固定的自我形象,而是随顺众生的心愿显现不同的形象,体现了其无我的精神和对众生的深切关怀。
“或以土木,至于缕线。但有少缘,悉皆出现。” 这几句进一步说明观音菩萨可以以各种形式显现,无论是土木造像还是细丝缕线编织的佛像,只要有因缘,观音菩萨都能现前,展现了其无所不在的慈悲力量。
“终不自言,我自于谁。” 最后两句强调观音菩萨并不自我宣扬,也不寻求他人的认同,其存在本身就是对众生的指引和启示。“惟令见者,默尔知归。” 意味着只要有人见到观音菩萨的形象或听到其教诲,内心便会自然地产生归依和觉悟,体现了观音菩萨的教化之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观音菩萨的慈悲、智慧和无上愿力,以及其对众生的普遍利益和引导作用。
轻舟君先行,羸马我已往。
湖山已在望,南岳行可仰。
不忧盗贼繁,渐喜草木长。
密也负奇气,少已离尘网。
饱参诸方禅,所至被称赏。
独留末后句,未肯休吾党。
经寻卓锥地,更足以自养。
囊空脚颇健,体俭心甚广。
喜谈江西胜,妙处犹指掌。
未见频寄书,悠然发遐想。
自我去廊庙,远举如飞蓬。
徇道敢怀禄,谋身殊未工。
空馀耿耿心,不惭楚两龚。
幸然诸季贤,意气与我同。
何当恩听归,兵息道路通。
却寻惠山路,杖策得相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