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图世乐,斯乐难可常。
位大招讥嫌,禄极生祸殃。
圣莫若周公,忠岂踰霍光。
成王已兴诮,宣帝如负芒。
范蠡何智哉,单舟戒轻装。
疏广岂不怀,策杖还故乡。
朱门虽足悦,赤族亦可伤。
履霜成坚冰,知足胜不祥。
我今穷家子,自言此见长。
功成皆能退,在昔谁灭亡。
我欲图世乐,斯乐难可常。
位大招讥嫌,禄极生祸殃。
圣莫若周公,忠岂踰霍光。
成王已兴诮,宣帝如负芒。
范蠡何智哉,单舟戒轻装。
疏广岂不怀,策杖还故乡。
朱门虽足悦,赤族亦可伤。
履霜成坚冰,知足胜不祥。
我今穷家子,自言此见长。
功成皆能退,在昔谁灭亡。
这首诗是王绩的《赠梁公》,创作于隋末唐初时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和警醒,以及对个人处境的自我安慰。
诗人开篇即提出想要描绘世间的快乐,但这种快乐难以长久,高位往往招致非议与嫌弃,过多的俸禄也可能引来灾祸。接着,他提到了圣明如周公、忠诚超过霍光的典范,但即便是成王宣帝这样的英主,也有失误之时。诗人赞扬了古代贤臣范蠡和单不挠的智慧,警示自己要像他们那样谨慎行事,避免轻率。
中间两句“疏广岂不怀,策杖还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希望能够放下重担回归简单生活。然而,即便是富贵如朱门之家,也可能遭受赤族之灾,提醒自己要知足而退,以避免不祥的结局。
最后,诗人自称是一个穷困的读书人,从自己的经历和观察中汲取教训,认为能在功成名就后及时退隐的人,才能长久。诗末提到了昔日谁人能够避免灭亡,这话语透露出诗人对历史兴衰变化的一种深刻体会。
王绩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也表现出诗人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