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乔木言兵倦,扬州旧游何许。
瘦鹭窥肩,枯蝉感鬓,来对荒波自语。画阑在否。
有飘泊春魂,落花曾住。
不似宫沟,替人能寄怨红句。枯荷又兼暮雨。
紫萍无赖甚,空自来去。
太液秋风,昆明春水,回首汉家箫鼓。他时倦旅。
怕一角寒漪,也无寻处。照影冰奁,素娥愁更苦。
廿年乔木言兵倦,扬州旧游何许。
瘦鹭窥肩,枯蝉感鬓,来对荒波自语。画阑在否。
有飘泊春魂,落花曾住。
不似宫沟,替人能寄怨红句。枯荷又兼暮雨。
紫萍无赖甚,空自来去。
太液秋风,昆明春水,回首汉家箫鼓。他时倦旅。
怕一角寒漪,也无寻处。照影冰奁,素娥愁更苦。
这首《齐天乐·吉祠秋集,分咏,得废池》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易顺鼎所作。诗人以废池为题,通过描绘二十年来历经战乱的感慨和个人漂泊的经历,表达了对往昔扬州旧游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哀叹。
"廿年乔木言兵倦",开篇即点出诗人对战争的疲惫与厌倦,二十年的岁月如同参天大树,见证了世事变迁。接着,"扬州旧游何许"引出对昔日繁华的追忆,但如今只能在废池边独自沉思。
"瘦鹭窥肩,枯蝉感鬓",通过瘦鹭和枯蝉的形象,寓言自己孤独落寞的境况,感叹岁月催人老。"来对荒波自语",诗人对着荒凉的池水诉说心事,显得尤为凄凉。
"画阑在否",询问昔日的栏杆是否还在,暗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飘泊春魂,落花曾住",将废池比作春魂和落花,表达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不似宫沟,替人能寄怨红句",暗指废池无法传递诗人的情感,流露出深深的无奈。
下半部分,诗人借"枯荷又兼暮雨"的景象,描绘出更为凄冷的画面,"紫萍无赖甚,空自来去",指责紫萍的无情,也反映出自己的孤独。"太液秋风,昆明春水",借汉家宫苑的典故,表达对盛世不再的感慨。
最后,"他时倦旅"预示着未来的漂泊不定,"怕一角寒漪,也无寻处",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失落。"照影冰奁,素娥愁更苦",以月宫中的嫦娥自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愁苦。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通过对废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繁华的怀念、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