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皆泪所成,不必鲛人泣。
三斛买蛮娥,馀以求大邑。
珠皆泪所成,不必鲛人泣。
三斛买蛮娥,馀以求大邑。
这首诗《民谣(其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独特洞察与深刻思考。
“珠皆泪所成,不必鲛人泣。” 开篇即以珍珠喻为泪水的结晶,不局限于传说中的鲛人之泪,而是泛指人间的各种辛酸与苦楚。珍珠的形成往往需要经历痛苦的磨砺,这与人类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相呼应。
“三斛买蛮娥,余以求大邑。” 这句诗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买卖蛮娥(可能是指女性奴隶或被贩卖的女子)换取财富,揭示了当时社会中贫富悬殊、人性扭曲的现象。同时,“大邑”一词暗示了权力与地位的追求,反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不公与人性悲剧的深切关怀,体现了诗人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屈大均以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沉的人文关怀,使这首《民谣(其二)》成为反映时代风貌和人性深度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