摛毫十度十登楼,霎阅人间二七秋。
何似东坡飞逸兴,钱塘江上望潮头。
摛毫十度十登楼,霎阅人间二七秋。
何似东坡飞逸兴,钱塘江上望潮头。
此诗出自清朝乾隆皇帝弘历之手,名为《中秋帖子词十叠前韵(其四)》。诗中以“摛毫十度十登楼”开篇,描绘了诗人多次挥毫泼墨的情景,隐喻着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与高度。接着,“霎阅人间二七秋”,巧妙地将时间概念融入其中,暗示着岁月流转,人生短暂。
后两句“何似东坡飞逸兴,钱塘江上望潮头”,则借用了苏轼(东坡)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向往苏轼那种超脱世俗、自由洒脱的精神境界。苏轼在钱塘江边观赏潮水,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内心情感的释放。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艺术、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半里芳阴到陆家,藜床相劝饭胡麻。
林间度宿抛棋局,壁上经旬挂钓车。
野客病时分竹米,邻翁斋日乞藤花。
踟蹰为放闲人去,半岸纱帩待月华。
潭边霁后多清景,桥下凉来足好风。
秋鹤一双船一只,夜深相伴月明中。
大火贞朱光,积阳熙自南。
望舒离金虎,屏翳吐重阴。
凄风迕时序,苦雨遂成霖。
朝游忘轻羽,夕息忆重衾。
感物百忧生,缠绵自相寻。
与子隔萧墙,萧墙阻且深。
形影旷不接,所托声与音。
音声日夜阔,何用慰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