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送客过前溪,脱木风高日易低。
寂寞归来理残菊,野禽啼在竹篱西。
迟迟送客过前溪,脱木风高日易低。
寂寞归来理残菊,野禽啼在竹篱西。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与归来的场景,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自然的宁静。
首句“迟迟送客过前溪”,缓缓地送别客人穿过前溪,透露出离别的沉重与不舍。接着,“脱木风高日易低”一句,通过高风中树木的摇曳和太阳的快速下沉,营造了一种时间流逝、离别即将结束的氛围。这里的“易低”不仅指太阳下山,也暗含着时光匆匆、离别不可避免之意。
“寂寞归来理残菊”描绘了诗人独自归来后,面对凋零的菊花,内心涌起的孤独与感慨。菊花作为秋季的象征,其残败之景往往与人的落寞心境相呼应,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情感层次。
最后一句“野禽啼在竹篱西”,以远处竹篱边野鸟的啼叫收尾,既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又以声音的遥远和清脆,反衬出周围环境的寂静与诗人内心的孤寂。鸟鸣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比,更显出诗人情感的复杂与深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送别后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动人。
紫盖黄旗,白袍银浆,画角声撼潜虬。
漦馋鬣怒,热动汨罗愁。
最忆龙艘凤舸,迎鸾曲、唱彻扬州。
风吹散、残鳞零申,金鼓霎时休。悠悠。
来此地,张牙弄爪,睹甚王侯。
像重分无楚,巧赛孙刘。
回首烟波香霭,斜阳外、几点沙鸥。
鸡豚社、村箫蛮管,灯火水明楼。
芳春万卉苍烟稠,鸣鸟伐木声相求。
粤山徙倚何公囿,振衣一上澄心楼。
洞门断隔市尘迹,澄心楼高几千尺。
本无竹肉奏新声,止有图书环四壁。
香烟忽起炉中蛇,话到羲皇日未斜。
素琴欲和高深调,猗兰太息知音遐。
凭栏且纵元龙目,白云控抱珠江曲。
灵洲西引樵云巅,天华东峙罗浮麓。
城头栋宇晕如飞,朝汉台荒霸业隳。
风幡法性今何在,穗石真仙迹亦微。
乾坤尚属浮沤沫,今古虚名能不没。
纵然苍狗浮云遮,万里虚空原自阔。
澄心常澄冥心期,万有何存众妄非。
胸中至乐是谁知,胸中至乐是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