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竹数十竿,桃花三两树。
此地非兰亭,却有流觞处。
修竹数十竿,桃花三两树。
此地非兰亭,却有流觞处。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雅致的画面,通过“修竹数十竿,桃花三两树”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意境。竹子的挺拔与桃花的娇艳相互映衬,不仅展现了四季更迭中的自然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地非兰亭,却有流觞处。”这一句巧妙地将地点与历史名胜相联系,兰亭是中国古代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而此处虽非兰亭,却也有流觞之景,暗含着诗人对于自由、闲适生活状态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中蕴含的文化韵味的欣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岐路不在地,马蹄徒苦辛。
上国闻姓名,不如山中人。
大宅满六街,此身入谁门。
愁心日散乱,有似空中尘。
白露下长安,百虫鸣草根。
方当秋赋日,却忆归山村。
静女头欲白,良媒况我邻。
无令苦长叹,长叹销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