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空林日下迟,归云冉冉鸟差差。
知师看尽閒风景,瑶席山中独坐时。
高树空林日下迟,归云冉冉鸟差差。
知师看尽閒风景,瑶席山中独坐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沉的画面。首句“高树空林日下迟”,通过“高树”和“空林”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日光斜照,显得时间缓慢,暗示了诗人与惠上人的独处时光。次句“归云冉冉鸟差差”,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象,归巢的云朵缓缓移动,鸟儿归途中的零乱飞翔,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
第三句“知师看尽閒风景”,表达了对惠上人观照万物、超然物外的敬意,他似乎已经看遍了山中的闲适景色。最后一句“瑶席山中独坐时”,点明了惠上人的生活状态,即使在美景环绕的山中,他依然选择独自静坐,体现了他的内心宁静和修行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写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惠上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其超脱尘世的禅意和淡泊心境,具有浓厚的禅宗诗风。
寥寥禅诵处,满室虫丝结。
独与山中人,无心生复灭。
徘徊双峰下,惆怅双峰月。
杳杳暮猿深,苍苍古松列。
玩奇不可尽,渐远更幽绝。
林暗僧独归,石寒泉且咽。
竹房响轻吹,萝径阴馀雪。
卧涧晓何迟,背岩春未发。
此游诚多趣,独往共谁阅。
得意空自归,非君岂能说。
鄱阳寄家处,自别掩柴扉。
故里人何在,沧波孤客稀。
湖山春草遍,云木夕阳微。
南去逢回雁,应怜相背飞。
两朱阁,南北相对起。借问何人家,贞元双帝子。
帝子吹箫双得仙,五云飘飖飞上天。
第宅亭台不将去,化为佛寺在人间。
妆閤伎楼何寂静,柳似舞腰池似镜。
花落黄昏悄悄时,不闻歌吹闻钟磬。
寺门敕榜金字书,尼院佛庭宽有馀。
青苔明月多闲地,比屋疲人无处居。
忆昨平阳宅初置,吞并平人几家地。
仙去双双作梵宫,渐恐人间尽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