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朱阁,南北相对起。借问何人家,贞元双帝子。
帝子吹箫双得仙,五云飘飖飞上天。
第宅亭台不将去,化为佛寺在人间。
妆閤伎楼何寂静,柳似舞腰池似镜。
花落黄昏悄悄时,不闻歌吹闻钟磬。
寺门敕榜金字书,尼院佛庭宽有馀。
青苔明月多闲地,比屋疲人无处居。
忆昨平阳宅初置,吞并平人几家地。
仙去双双作梵宫,渐恐人间尽为寺。
两朱阁,南北相对起。借问何人家,贞元双帝子。
帝子吹箫双得仙,五云飘飖飞上天。
第宅亭台不将去,化为佛寺在人间。
妆閤伎楼何寂静,柳似舞腰池似镜。
花落黄昏悄悄时,不闻歌吹闻钟磬。
寺门敕榜金字书,尼院佛庭宽有馀。
青苔明月多闲地,比屋疲人无处居。
忆昨平阳宅初置,吞并平人几家地。
仙去双双作梵宫,渐恐人间尽为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佛寺林立、宗教氛围浓厚的景象,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世俗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变化的哀叹。诗人通过对比佛寺与过去豪宅的描述,表达了对社会变迁的感慨。
"两朱阁"一句,便将读者引入了一处庄严肃穆的环境,红色的宫殿显得格外庄重。紧接着的"南北相对起"则扩展了画面,让人联想到的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
"借问何人家,贞元双帝子"两句,诗人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了过去帝王家族的辉煌历史。"帝子吹箫双得仙,五云飘飖飞上天"则描绘了一幅帝王子孙追求超脱尘世、达到精神境界的画面。
然而接下来的句子"第宅亭台不将去,化为佛寺在人间"却揭示了一个事实:过去的豪宅现在已经变成了佛寺。这种转变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妆閤伎楼何寂静,柳似舞腰池似镜"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佛寺中的宁静与美丽。"花落黄昏悄悄时,不闻歌吹闻钟磬"则在这个安静的背景中突出了时间流逝和生活节奏的改变。
"寺门敕榜金字书,尼院佛庭宽有馀"这两句具体描绘了佛寺中的景象,同时也反映出佛教文化的繁荣。"青苔明月多闲地,比屋疲人无处居"则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于过去世俗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中人们生活困境的同情。
最后两句"忆昨平阳宅初置,吞并平人几家地。仙去双双作梵宫,渐恐人间尽为寺"则是诗人的深刻感慨。他回忆起过去建立豪宅的情景,同时也担忧如果继续这样的趋势,世俗的空间将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佛寺。
昔我东山居,荷锄事农耕。
三时有暇日,放牛满郊坰。
依依芳树阴,萋萋烟草青。
野龁恣所往,爱此风日晴。
远坡每群趋,空原时独行。
前溪足新雨,牵饮上流清。
牛性日已驯,牧閒无所营。
捲芦作短笛,吟杂童讴声。
相将晚来归,月色孤村明。
以兹乐生事,外物焉足婴。
别来几春秋,石田想榛荆。
维鱼每入梦,彷佛东皋平。
披图见犍犊,蔽野何纵横。
吟望夕阳山,因之发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