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秋转剧,不寐夜漫漫。
白发艰虞尽,沧洲去住难。
旌旗连夜暗,兵甲照江寒。
选将须臾事,谁能议筑坛。
南征秋转剧,不寐夜漫漫。
白发艰虞尽,沧洲去住难。
旌旗连夜暗,兵甲照江寒。
选将须臾事,谁能议筑坛。
这首诗描绘了暮秋时节,南征的场景,充满了深沉与悲壮的情感。首句“南征秋转剧”,点明了季节与行军的主题,秋意渐浓,南征的艰难更加凸显。接着“不寐夜漫漫”一句,通过夜的漫长和诗人难以入眠的状态,展现了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白发艰虞尽,沧洲去住难”两句,运用象征手法,以“白发”暗示岁月的流逝和经历的沧桑,“艰虞”则表达了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沧洲”常用来比喻隐居之地或远离尘嚣的所在,这里既指出了诗人对归隐的向往,也反映了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挣扎。
“旌旗连夜暗,兵甲照江寒”描绘了一幅夜晚行军的凄凉景象,旌旗在夜色中显得黯淡无光,而士兵们的盔甲反射出的寒光却令人感到一丝冷酷与肃杀。这种对比,不仅渲染了战争的残酷,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战争与和平的复杂情感。
最后,“选将须臾事,谁能议筑坛”表达了对将领选择的慎重与对战争策略的深思熟虑。筑坛,古代仪式之一,用于祭祀天地神灵,此处借指建立稳固的军事战略。这两句既是对当时军事决策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忧虑与期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个人的思绪与情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它不仅是一首对历史事件的反映,更蕴含了对人性、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秋入楼台,带一抹、夕阳天畔。
君不记、江头寻醉,紫貂能换。
旧约已随人老大,新妆又扰肠回断。
数名流、赤柱比香山,平分半。词点铁,双溪看。
花解语,愉园唤。有晓风残月,昔时游伴。
相见匆匆文酒会,别来怅怅愁丝乱。
恨海潮、吹梦到佗城,难登岸。
一声晓唱杏花担。宝镜正开函。
水如碧玉山如黛,这风景、只有江南。
六代风流,不言金粉,此味少人谙。
篾篷小艇破晴蓝。嘉客可清谈。
诗筒茗碗高僧伴,白司马、仍是青衫。
何处清歌,发声袅袅,恍惚旧何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