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侠非狂非逸民,读书谋国不谋身。
一封北阙三千牍,再活西州六万人。
雨露晚从天上落,芝兰亲见掌中新。
仁心义概丝纶语,长挂巴山月半轮。
非侠非狂非逸民,读书谋国不谋身。
一封北阙三千牍,再活西州六万人。
雨露晚从天上落,芝兰亲见掌中新。
仁心义概丝纶语,长挂巴山月半轮。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所作,名为《题浩然李致政义概堂》。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赞美和期许,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非侠非狂非逸民,读书谋国不谋身。”这两句描绘了一位有远大抱负的士人形象,他既不是那种轻率鲁莽的人,也不是过度沉迷于个人享乐的普通百姓,而是专心致志地通过阅读来思考国家的大计,不为私利所动。
“一封北阙三千牍, 再活西州六万人。”这里诗人赞颂了浩然李致政义概堂之建立,对于国事的关注和贡献。北阙(即宫殿前的台阶)象征着朝廷的权力中心,而“三千牍”则寓意为大量的奏章,显示了士人通过上书来表达对国家大事的看法。西州六万人的再生,意味着士人通过其学问和智慧,为民众带来了希望与生命。
“雨露晚从天上落,芝兰亲见掌中新。”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自然界中的美好景象,同时也隐喻了知识的滋润和文化的传承。雨露象征着知识的滋养,而芝兰则是古人心目中高洁、芬芳之物的代表,掌中新指的是亲手栽培并见证其成长。
“仁心义概丝纶语,长挂巴山月半轮。”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胸怀和理想。仁心即仁爱之心,义概则是对于正义的概括,这里是指士人以仁德为本,以义为准绳。巴山月半轮,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悠远深邃的境界。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浩然李致政义概堂的题咏,展现了作者对于士人理想、国家命运以及文化传承等主题的思考和寄托,是一首集思索与赞美于一体的佳作。
月幌笼娇,云阶倚态,泪点越添凄妩。
亭北新妆人去早,占断雕栏妒否。
尊停婪尾,乱红飞过江南,惜春归渺无情绪。
拼却带围宽瘦,鬓丝添缕。
年年廿四桥边,为谁开了,玉箫声在何许。
算只有、谢郎俊句,肯迟暮、替脩新谱。
待和梦、折枝赠与。隔花莺送零星语。
又路远丰台,湘帘不卷愔愔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