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篱笆,羝羊角痒。才穿寸许便成丈。
茅山山上放悲声,恰闻沧海春潮声。
百尺石帆,凌风何往。有人柳外敲孤桨。
张公吃酒李公颠,江头枉渚真成枉。
一带篱笆,羝羊角痒。才穿寸许便成丈。
茅山山上放悲声,恰闻沧海春潮声。
百尺石帆,凌风何往。有人柳外敲孤桨。
张公吃酒李公颠,江头枉渚真成枉。
这首《踏莎行·枉渚》由清代诗人曾廉所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开篇“一带篱笆,羝羊角痒”,以篱笆和羊角的形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景象,羊角的痒感暗示着生命的活力与探索欲。接着“才穿寸许便成丈”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事物成长的迅速与惊人,同时也隐喻了人生境遇的瞬息万变。
“茅山山上放悲声,恰闻沧海春潮声。”这两句将自然界的两种声音——山上的悲鸣与海上的春潮相提并论,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中不同情感体验的思考。山上的悲声或许代表了人生的低谷或痛苦,而海上的春潮则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百尺石帆,凌风何往。”石帆在风中飘扬,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也寓意着人在命运之风中的漂泊不定。接下来“有人柳外敲孤桨”一句,描绘了一幅孤独而坚定的舟行画面,象征着个体在追求理想与自由时的坚韧不拔。
最后,“张公吃酒李公颠,江头枉渚真成枉。”通过引用民间故事,巧妙地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张公吃酒、李公颠倒,寓意世事无常,人生如梦。江头的枉渚,既是地理上的错误,也是对人生中那些看似徒劳的努力的讽刺。整首词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情感表达。
青莲滴沆瀣,本是清凉界。
南薰入古殿,四座生灵籁。
胜会集群贤,披襟仍解带。
炎蒸尽洒濯,世虑归澄汰。
一为白雪吟,秋声益澎湃。
宦途苦桎梏,远引轻冠盖。
君看嘒嘒蝉,饮露得仙蜕。
列子如可作,御风期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