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箭随流几曲奔,谁探星海泻高原。
六鳌排浪回嵩岳,三峡轰雷下禹门。
城角樯帆秋雨霁,渡头沙迹暮云屯。
河清共祝安澜庆,况复金堤次第论。
竹箭随流几曲奔,谁探星海泻高原。
六鳌排浪回嵩岳,三峡轰雷下禹门。
城角樯帆秋雨霁,渡头沙迹暮云屯。
河清共祝安澜庆,况复金堤次第论。
这首诗描绘了汴梁渡口的壮丽景象和人们对平安的期盼。首联以竹箭入水比喻河流的曲折奔腾,展现出黄河的雄浑气势。"谁探星海泻高原"一句,运用夸张手法,暗示河水之深广,仿佛直泻天际。
颔联进一步描绘河水的壮观,将黄河比作六鳌(神话中的海中巨龟)推动的波浪,翻过嵩山,又如三峡雷霆般震撼,从禹门(黄河古称)倾泻而下。这两句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
颈联转而写景,秋雨过后,城角的船帆显得更加清晰,渡口沙滩上暮色沉沉,增添了画面的宁静与深沉。诗人借此寓言,表达对河水平静无澜的祈愿。
尾联以河清为祝愿,人们共同庆祝安宁,同时提及金堤(可能指堤防),强调防御工程的重要性。整首诗以汴梁渡河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社会稳定的期望。
桐阴豪吟快。赏春光、连番小宴,节过挑菜。
朋辈情投忘尔我,相契形骸而外。
尽醉绿、裁红描黛。
羡煞临川双笔妙,倒词源、潮涌来澎湃。
佳句读,瓣香拜。怜花生怕游蜂虿。
似犹有、少年结习,狂奴故态。
漫道潘郎衰鬓白,老去风流尚在。
把诗酒、寻常还债。
世事升沉君莫问,乱纷纷、李尽桃僵代。
偏见惯,不惊怪。
洒空庭。正如杨柳,枝头露点微倾。
念雨过何曾一晌,寒收难剩三分,向晨定晴。
欣然倾耳,才蕙日麦天宜润,芳原绿野初经。
恐暗地蘼芜,去随天远,翠茵滋厚,坠红难扫,怎教带恨华迷泪眼,惊心春启归程。
暂须停。天香蘸衣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