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屺虽频莫慰心,见公犹幸母如存。
东山何事遽陈迹,西路如今又断魂。
柳翣忽临新冢道,林花空满旧时园。
一衿和气归何处,化作功名遗子孙。
陟屺虽频莫慰心,见公犹幸母如存。
东山何事遽陈迹,西路如今又断魂。
柳翣忽临新冢道,林花空满旧时园。
一衿和气归何处,化作功名遗子孙。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柏的《挽张佛子(其二)》。从艺术风格上看,这首诗体现了古典诗词中的哀艳情调和深沉意境,通过对逝者生前记忆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人的怀念之情。
“陟屺虽频莫慰心,见公犹幸母如存。”这两句诗通过反复登临高地(陟屺)以寄托哀思,并不因此而感到安慰,从中可见诗人内心的沉重和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同时,诗人仍旧希望能像依恋母亲那样,与逝者保持一种精神上的联系。
“东山何事遽陈迹,西路如今又断魂。”这里,“东山”可能指的是张佛子的葬身之地,“何事”表达了对逝者的追问和怀念。而“西路如今又断魂”则是诗人在提到另一处与逝者相关的地方,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撕裂感。
“柳翣忽临新冢道,林花空满旧时园。”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偶遇故人的葬身之地的情景,其中“柳翣”指的是随风摇摆的柳枝,“新冢道”则是新的墓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哀思和怀旧之情。
“一衿和气归何处,化作功名遗子孙。”最后两句诗中,“一衿和气”指的是逝者生前的善良与温暖。诗人希望这些美好的品质能够转化为永恒的功业,留给后代子孙。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逝者的怀念和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深沉哀思的情感,同时也反映出古人对于生命、死亡以及精神遗产的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