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湖上船,松影沙外渡。
松行又九里,凉藓引深步。
石桥枕溪斜,中有入山路。
意行忘屈曲,拄杖扣层户。
入门已欣然,但恐所见阻。
更须上高楼,霁影蒙薄雾。
急风层巅起,雾破山缺处。
青林一点明,炯炯白鸟度。
独坐不须禅,山水得妙悟。
荷花湖上船,松影沙外渡。
松行又九里,凉藓引深步。
石桥枕溪斜,中有入山路。
意行忘屈曲,拄杖扣层户。
入门已欣然,但恐所见阻。
更须上高楼,霁影蒙薄雾。
急风层巅起,雾破山缺处。
青林一点明,炯炯白鸟度。
独坐不须禅,山水得妙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图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荷花湖上船,松影沙外渡。" 开篇即以悠然的画面展现眼前:在荷花盛开的湖面上缓缓划行,一片清凉的松影覆盖着湖岸边的沙滩,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松行又九里,凉藓引深步。" 松林延绵,诗人漫步其间,踏过那些被阳光照耀而散发清凉气息的苔藓,彷彿中带着一丝深远的意境。
"石桥枕溪斜,中有入山路。" 一座古老的石桥横跨在蜿蜒曲折的小溪上,它不仅是过往交通之所,更隐含着通向深山的道路,让人心生向往。
"意行忘屈曲,拄杖扣层户。" 诗人在大自然中漫步,不觉间已经忘却了世间的烦恼和束缚,只是在心旷神怡之间,以拐杖轻敲那些隐约可见的深邃山谷。
"入门已欣然,但恐所见阻。" 当诗人走进这片宁静的自然之境时,内心充满了喜悦,但同时也担忧着是否能真正领悟到眼前的美景而不受外界干扰。
"更须上高楼,霁影蒙薄雾。" 为了寻求更加开阔的心灵视野,诗人选择登上高楼,却发现四周被薄雾所笼罩,这正是自然与精神世界交汇之处。
"急风层巅起,雾破山缺处。" 忽然,一阵狂风吹起,将那些蒙蒙细雨般的薄雾驱散,在山间缺口处露出了清晰的景致。
"青林一点明,炯炯白鸟度。" 风过之后,青翠欲滴的树林中透出一线光明,一只洁白如雪的鸟儿穿梭其间,那种生机与宁静交织成了一幅美丽图景。
"独坐不须禅,山水得妙悟。" 诗人在这自然万物之中独自沉思,不需要通过冥想或禅定等方式,他已经从山水之间获得了深刻的领悟和精神上的满足。这是诗人对自然情感的最高颂扬,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生命与宇宙和谐统一的哲学思考。
我家无绛帐,贫贱人所弃。
忽闻唔咿声,老怀倍欢喜。
比邻亦惊怪,捩眼不敢睨。
先生史鱼直,自谓骨不媚。
珠玉在短褐,深藏未轻市。
而况门阀高,指不屈第二。
肯应童蒙求,为尔觉昏昧。
袖中一卷书,传之自名世。
尔幸近得师,盍勉从学志。
人品分中下,教法初无异。
采芑复采芑,我田自新美。
那似斥卤滨,弥望荒白苇。
短园围败屋,不见花药丽。
赖此小窗明,晴光开霮䨴。
日长书好读,所讲先孝悌。
泥牛共土狗,勿复事嬉戏。
后池蒲稗深,竟日群蛤吠。
也勿向池边,照影如孔翠。
低头勤笔砚,翻墨满裾袂。
男儿十四五,年纪非幼稚。
不妨笑阿翁,愦愦长如醉。
先生有雪霜,严威不汝霁。
今朝发长吟,闭门苦觅句。
老年谢丸药,殆似陈无己。
区区古人心,今人知者几。
平生颍川教,不作功名计。
但令本根在,浮华终易燬。
《次史德载韵示诸孙》【宋·牟巘】我家无绛帐,贫贱人所弃。忽闻唔咿声,老怀倍欢喜。比邻亦惊怪,捩眼不敢睨。先生史鱼直,自谓骨不媚。珠玉在短褐,深藏未轻市。而况门阀高,指不屈第二。肯应童蒙求,为尔觉昏昧。袖中一卷书,传之自名世。尔幸近得师,盍勉从学志。人品分中下,教法初无异。采芑复采芑,我田自新美。那似斥卤滨,弥望荒白苇。短园围败屋,不见花药丽。赖此小窗明,晴光开霮䨴。日长书好读,所讲先孝悌。泥牛共土狗,勿复事嬉戏。后池蒲稗深,竟日群蛤吠。也勿向池边,照影如孔翠。低头勤笔砚,翻墨满裾袂。男儿十四五,年纪非幼稚。不妨笑阿翁,愦愦长如醉。先生有雪霜,严威不汝霁。今朝发长吟,闭门苦觅句。老年谢丸药,殆似陈无己。区区古人心,今人知者几。平生颍川教,不作功名计。但令本根在,浮华终易燬。
https://shici.929r.com/shici/GjkRP.html